【記者杜憲昌台北報導】台灣參加二○一七年第十一屆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昨天自法國傳回捷報,我國代表隊四名成員陳映樵、吳宗勳、黃申昌、盧柏元,在一○八名參賽選手當中,共獲得二金二銀,國際排名與日本並列第二,其中獲得金牌的黃申昌更榮獲得地球科學專題銀獎。而我國自二○○七年起參加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連續十屆國際排名第一,可惜本屆沒有能夠繼續蟬聯。
第十一屆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在法國尼斯舉行,總計共有二十九個國家、一百零八名學生參賽,另外有五個國家派出觀察員。台灣代表隊四名選手,包括建中陳映樵、吳宗勳、黃申昌以及師大附中盧柏元,其中黃申昌、吳宗勳順利奪金,陳映樵與盧柏元則分獲銀牌。總計台灣參加十一屆競賽至今共計拿下三十一金十三銀成績。
代表團團長、台師大通識教育中心教授葉孟宛表示,本屆比賽題目出得相當有深度,完全是把參賽者當成科學家,以地球管理者的角度來應試。
而台灣的地質現象有其先天限制,遠不及歐陸的地質年代久遠,雖然學生都有這方面的知識,也到現場實地進行了探察,但學識與實際的落差,相對在本屆排名第一的中國大陸,其在地質上與歐陸是具有相近性,相形之下對台灣代表團學生還是比較不利。
葉孟宛指出,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除在計分的兩項目考試之外,還安排國際團隊野外考察及地球科學專題討論,把參賽學生分為幾個小組,不同國家的小組成員必須在有限時間內溝通、分工、實地考察、討論、製作簡報及手繪海報,且所有成員於簡報中也都要開口進行發表,這些環節的設計,相當有助於學生未來的求學生涯,而這也正是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特色與精神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