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巧思自製環保提袋。
台灣今年初起擴大限塑,希望每年能再減少15億個塑膠袋。然而,和其他努力減塑的40多個國家相較,台灣的成效如何呢?
文/青卿
台灣今年初起擴大限塑,希望每年能再減少15億個塑膠袋。然而,和其他努力減塑的40多個國家相較,台灣的成效如何呢?
台灣不是全球唯一限塑的國家,也不是最早限塑的國家。從1994年起,丹麥就已規定使用塑膠袋必須付費。台灣從2002年起採行垃圾袋收費,和一向被視為歐洲減塑模範生的愛爾蘭同時,算起來是後來居上超前歐美包括英、荷、義、德、法、比利時在內的許多國家,以及亞洲的香港和以色列等國。
此外,台灣的減塑腳步,更遙遙領先美國跟日本,因為這兩國至今仍沒有全國性的限塑做法。去過日本的人對商品或購物時的過度包裝,想必不會陌生。加州則是美國環保較為積極的地區。舊金山率先在2007年開始禁用薄型的塑膠袋,加州政府在2015年想推出禁塑令,但因業者反對,後來交付公投才得以實施。
台灣在一波波加強限塑力度和擴大範圍後,今年初起,買杯珍奶、買個麵包,再也沒有免費塑膠袋可以提了,包括美妝店、藥局、醫療器材行、家電攝影資訊及通訊設備零售業、書籍及文具零售業、洗衣店業、飲料店業、西點麵包店業等7大類行業,都不再提供免費塑膠袋,其中,讓消費者最有感的,就是手搖杯飲料業,預估一年約可減少8.7億個塑膠袋。
環保人士指出,雖然這個台灣最新的限塑令,讓民眾十分有感,在環保上又再邁進一大步,但實際上減掉的塑膠廢棄物數量並不大。加上自費購買塑膠袋的金額不高,能否徹底發揮「以價制量」的成效,尚待觀察。所幸,實施數月以來,目前進到垃圾場的廢紙數量似乎沒有增加跡象,顯示商家多數未以紙袋替代塑膠袋。
展望下一步禁塑,將是明年起禁用塑膠吸管。環保人士認為,真正大量使用塑膠袋的場所是傳統市場、小吃店等,如未納入規範,恐怕很難進展到全面禁塑。所以儘管台灣的限塑腳步不落人後,但如何進一步落實減塑的觀念與做法,還有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