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名敦
前些年,決定將住了二十多年的老宅重新裝潢。
一間老屋,「堆」滿太多回憶。整理了十多天,共清出三大袋太空包廢棄物,和限定一人一箱的保留品。大家裝的不外乎是細巧、精緻的收藏。唯獨我,箱子裡只有一座發條式的舊擺鐘、一張邊緣斑剝的木製棋盤,以及數十卷兒時奉為聖經的《三國志》錄影帶。這三樣舊物,都是從爺爺的手中一一接過的。
小時候,除了三國志錄影帶外,愛講古的爺爺,便是描繪我歷史世界的巨匠。爺孫倆經常在周六下午,伴著牆上擺鐘的足音,執紅持黑的在局內激烈交鋒,局外便閒談起古今中外。爺爺喜歡持黑,表面上是讓執紅的我有先手優勢,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他特愛項羽。雖然從未表明,可每當他率領從楚河漢界掩殺而來的黑軍,把我的俥傌炮相仕鯨吞蠶食的同時,還忘神地喃喃自語:「嘿,吃掉你的張良蕭何、打倒你的韓信英布。」年屆古稀的他,在那歲月築起的皺褶面容上,竟掩不住年輕人才有的豪氣快意。
不知是拜服爺爺的棋藝,抑或折服於氣勢,總之,「項羽」成了我年幼時所向披靡、縱橫不倒的戰神。
爺爺喜歡項羽,可歸納成三大理由:「志大、果決、善戰」。
第一志大,就是立志要遠且大,得看得深、想得高。每次我被殺得大敗虧輸時,他不免一再囑咐我說:「項羽當時看見秦始皇巡遊,不是怕得發抖,而是想著怎麼取代他。這就是志大。」後來真正翻看《史記.項羽本紀》我才知道,當項羽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時,他的叔父項梁可是嚇得心驚肉跳,急忙捂著項羽的嘴,並告誡他小心引來滅族之禍。
其次果決,即是面對抉擇時,要頭腦清晰,迅速分析利弊得失,然後果斷下決定。舉棋不定向來是我的罩門,「走馬或炮?是攻還是守?」爺爺看我久久難以落子,便中斷棋局,給我說了個「破釜沉舟」的故事。當時,秦軍與楚軍在鉅鹿激戰,項羽的叔父項梁兵敗被殺,項羽亟欲報仇,但主軍的宋義卻遲遲不肯發兵。項羽耐之不住,決意殺了宋義奪取兵權,並引兵渡漳水,且隨即「沉船,破釜甑,燒廬舍」。
聽了故事之後,我雖對項羽悍勇絕倫的形象又加深幾分,但始終覺得他做這個決定太過冒險。爺爺看了我的反應,笑了笑說:「如果項羽不這麼做,又猶豫不決,恐怕贏得機會更少。」爺爺肯定不懂什麼賽局理論(Game Theory)、納許均衡(Nash Equilibrium)這類高深的經濟學理論,但多年後我才明白或許他老早就洞見故事的內在邏輯了。
第三善戰,發揮自身優勢,切勿盲目興戰,保存實力等待最佳的進攻時機。爺爺下棋有一邊泡茶的習慣,據他自稱,這可以避免躁進,容自己多一些思考時間。他還說當時候項羽帶著三萬楚軍,拂曉出擊,讓五、六十萬還沉浸在勝利的漢軍,潰敗奔逃。我一拍腦袋,恍然大悟:「原來,爺爺神出鬼沒的將軍抽車,就是這個道理!」
爺爺喜愛的項羽別了烏江,而他也別了我。現在,很少下棋了,可每當我為老擺鐘上緊發條時,似乎那沉溺於楚河漢界的時光,又喀喀喀地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