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人間】石墩子 文/霍建明 |2019.02.27 語音朗讀 164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石墩子 圖/霍建明 石墩子 圖/霍建明 石墩子 圖/霍建明 文/霍建明 沿著楊柳依依的安徽省潛水河北岸徜徉,不知不覺來到天柱山入口處的石牛古洞摩崖石刻文化園。在園的一角,看到不少遊客圍著柱礎用手機在拍照,間或還阿拉阿拉說著什麼。顯然這撥遊客來自上海,他們對眼前的石墩子很感興趣。 柱礎又名柱頂石,當地人俗稱石墩子,是中國古代建築石構件的一種,就是房柱子下面安放的基石或曰奠基石。柱礎的式樣分單層或多層式,單層常見覆盆式、鋪地蓮花式、圓柱式、鼓式等,紋樣雕飾有傳統動植物甚或佛教人物。石墩子頂天立地,承受「一柱撐千斤」屋柱的壓力,以抗震及防止建築物塌陷聞名。 柱礎作為建築中最基本的構件,因機能上的需求悄然走出建築材料的「圍城」。有關資料稱:隨著審美功能的不斷完善,宋、元以前人們比較講究柱礎的雕刻,後來逐漸演化成裝飾,使柱礎慢慢歸於藝術珍品一類。 柱礎讀起來有點拗口,事實上在偏遠的鄉村旮旯很少拋頭露面,即便在新興城市也極為罕見。然而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在安徽潛山縣天柱山麓卻發現了它,而且數量不算少。乍一看好像有點不可思議,可靜下來捋捋思緒,覺得這是順理成章的事。 潛山縣境內的天柱山歷史悠久,最早是中國五嶽之一,漢武帝劉徹在西元前一○六年登禮天柱山,號封「南嶽」。自立五嶽祠伊始,天柱山道教宮觀、佛教寺庵、儒教文人雅士的亭閣堂舍等建築方興未艾。除此之外,天柱山又名「皖公山」、「皖山」,是安徽簡稱「皖」的濫觴,古皖國裡當年無疑也是車如流水馬如龍啊! 滄桑無窮盡的變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千百年來,華夏文物勝跡許多最終或毀於兵燹,或失之廢棄,或成了永遠也猜不透的謎。柱礎頑強地遺留了下來,使我們今天依舊能看到它歷經時光磨礪所顯現的神態,說明石質原本堅不可摧,也得益於文物專家和熱心人士的發現和精心呵護。 欣賞揣摩式樣各異的柱礎,彷彿數千年前那輝煌抑或悲愴的故事,一幕幕閃現在我們的面前。在慢慢品味過程中,我們從側面可了解古代建築裝飾藝術的演變史和工藝水準,還可誘發綿綿的思古鄉愁,進而激發梳理全域旅遊以及古皖文化發展脈絡的情愫。 前一篇文章 【古人行誼】皇甫謐拒官治學 下一篇文章 【西遊國學談】孫悟空貌若潘安? 熱門新聞 01狒狒逃亡16天抓到了! 圍捕受傷急救無效2023.03.2702健保部分負擔新制7月上路 急診依醫院等級採定額制2023.03.2803火金姑螢光點點 閃耀全台 2023.03.3004吃毛豆補充蛋白質 中醫師、營養師都推薦2023.03.2805雕刻微笑動物 療癒心靈獲重生2023.04.0106社論--誰是晶片戰贏家2023.03.2707長頸鹿脫逃? 原是擬人雕像2023.03.2908攸關民眾荷包 4月新制一次看2023.03.3109社論--出口衰退的警訊2023.03.2810普發六千ATM管道將啟動!地圖資料今上線2023.03.2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時光走廊】福星台灣:台灣物產生態大觀( 16-14 ) 日本殖民:果物【寶島踏查】石圍墻的硬頸精神【從世界美術名作談人生】花若盛開蝶自來(上)【走讀城鄉】兼容歷史與建築的東美院【藏在剪紙中的故事】有星月陪伴【書藝心語】保持青春 作者其他文章【行走人間】天柱山 臥龍山莊【行走人間】 小山溝大瀑布【大江南北】 拓荒尋笛聲 天柱山虎頭崖【行走人間】天柱峰後 老楊樹與古民居【古蹟幽思】宰相畢諴的故居【行走人間】天柱山麓 乾隆古香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