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的一九一四年,台北大稻埕茶商陳朝駿先生,在台北圓山基隆河畔,完成了一棟英國都鐸式風格的洋樓,作為招待當時台灣士紳、特殊政要,以及各國茶商的聚會場所。
這裡經歷過多次轉變,戰後,曾經作為前立法院院長黃國書先生的住宅。一九九八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隨即展開修護工程。
原建築設計上,採用英國都鐸式半木構造設計,一樓以磚造作為承重牆,二樓為木構造,是台灣罕見的建築形式。利用曲線、垂直、水平木條構成二樓牆外樹枝狀壁面,屋頂用銅瓦鋪成,入口閣樓上則有綠、黃、紅三色彩繪玻璃,整體而言,作工精緻、造型優美。
原空間規畫上,包含客廳、飯廳、玄關、三間房間、一條過道,總共有十一道門。室內更有兩座壁爐,以及以大自然和花草圖案的「新藝術」風格 酖酖凸花磁磚和吊燈。
再生的故事
二○○三年,陳國慈律師首創以個人身分贊助「台北故事館」之成立,將其定位為介紹台灣生活文化,與推廣古蹟再利用的迷你型博物館,以非營利事業的經營模式,讓古蹟有了新生命。
目前再利用空間有展示室、賣店、戶外閱讀區、辦公室、庭院等,另外設置餐廳,提供餐點服務。
台北故事館每年以換季換檔的方式,舉辦藝文展覽與活動,經營四年來,共舉辦多場古蹟相關活動、十四檔主題特展,及一百三十場主題系列活動、茶藝推廣活動三十三場、音樂表演百餘場,文學朗誦會十七場等活動。
經營期間,讓四十五萬人次的社會大眾回到古蹟,讓古蹟重新融入現代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