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縣中壢市,「中壢」的地名,其實是平埔族「部落」、「交通」與「地形」三合一合併的名稱。漢人入墾本區之前,已經有平埔族部落群,包括內、外「澗仔力社」和「之巴」社等,所以舊地名也叫「澗仔壢」。
中壢市的「中」,指的是位居今天桃園市與大溪鎮的中途位置。「壢」則是客家方言,指的是山谷地形與石頭路。如以大聚落來看,中壢也是位在古竹塹(今天的新竹)和淡水兩大重鎮的中間,屬重要的轉運站和休息站。「壢」的自然地形,是受到當地「老街溪」和「新街溪」貫穿,水流下切與橫切侵蝕後,兩溪之間,形成兩大「澗谷」地形。
清康熙台灣輿圖,把本區的平埔族部落畫為「澗仔力社」和「之巴」社,彩色卷軸圖在部落附近,化著三頭梅花鹿,有一群平埔族人,在山谷奔跑,追逐鹿隻,表示當時這裡還是平埔族人的獵場。乾隆中期宮廷典藏的台灣輿圖,已把本區分為三部落,原有的「澗仔力社
」分為內、外兩處,成「內澗仔力」和
「外澗仔力」及原「之巴社」則改稱「之巴里社」等三地。後來漢人入墾,客家人建立的三座漢式房舍,稱為「三座屋」。
在這種凹陷的坑谷地形,雖不利漢人的大規模耕種,卻是一條交通運輸的最佳通道,類似大陸的「河西走廊」,山谷地反成為兩端遠地貨物的交流孔道,於是興起客棧、運輸、補貨、轉運等各種商店,聚落逐年發展。清代漢人不斷移入,本地原為漢人與平埔族人共存的
「交替村」,平埔族原住民變成「少數民族」,道光年間平埔族人分批遷徙,本地成為以客家漢人為主的聚落區。
由於位居南北交流重要孔道,民國六十七年中山高速公路全線通車,由北而南縱切中壢市,當年中壢聚落發展的契機,至今仍脫不了交通因素,「中壢」的地名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