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遲遲】 龍門香山

文╱葉含氤 |2020.06.03
2029觀看次
字級
香山寺,白居易晚年長居於此。圖╱葉含氤
中國著名的石刻藝術寶庫──洛陽龍門石窟 圖╱葉含氤

文╱葉含氤

那日天還未亮,即從西安搭第一班高鐵到洛陽龍門,不覺得累,只覺雀躍。

抵達龍門石窟時,我在西山,日陽在東山,兩山以伊水相隔,晨光映著東山的倒影在水面輕蕩。伊水兩岸皆有佛像石窟,其中又以西山為最,據載,此處佛像多達十萬尊。而東山坡上有座佛寺,寺前臨水處兩株銀杏瑩黃明燦,美得出塵,那是香山寺。

有些事物,總得親眼看,親歷過,才會踏實,像這一大片從北魏至北宋的佛像雕刻。書上寫得再宏偉,再精巧,再如何細辨北魏之秀骨,唐代之豐潤,都遠不如一履一步近睹思量。

我沿著西山,走過摩崖三洞、萬佛洞、蓮花洞……見遍山遍野數不清的大大小小佛像石雕,從初時的驚歎,到後來視覺已有些疲乏。又走了好一陣子,不自覺地隨人群走上了一座高台。這高台階梯很陡,初走時懵懵懂懵,不知高處有什麼。然而,正當我走上最後一階,於平台處猛一昂首,頓時腦門轟然一響,震震然,愕而立定。

啊!真壯觀啊!數尊佛菩薩高聳於前。此刻,眼前不再是方才密如蜂巢的石像群,而是數尊氣勢磅礡的大佛菩薩,頂天立地,巍巍蕩蕩。中間的那尊盧舍那大佛,十七公尺高,保存良好,唯有手及腳有些崩毀。其面容方額廣頤,莊嚴典雅,是大唐風範。我於平台,從右到左,再從左到右,仰望凝視,發現不論在哪個方位,哪個角度,大佛的目光總能與我相連一線,彷彿彼此注視著。

鑿石窟佛像的人,早已消失在歲月的拐彎處,但工藝保留了下來,猶在伊水河岸兀自端然。

盧舍那大佛處,大約就是西山石窟盡頭。我走下高台,隔水眺望對岸的佛寺。一心想往那裡走去。

我搭了景區的小車到東岸。這時節是淡季,人不多,到東山的人更少。沿著山徑走到香山寺。進入寺門還得再走一段陡長的階梯,我拾級而上,揣想著:這裡是白居易的香山寺啊。

香山寺建於北魏,唐代白居易任職河南尹時,見其門樓毀塌,佛僧暴露,曾捐巨資整修寺廟,此寺也因此聲名大噪。白居易晚年長住於此,與詩朋僧友談文說禪,朝朝歲歲殷殷濡染,自號香山居士。曾有詩云:「且共雲泉結緣境,他生當做此山僧。」

我不知道白居易的「他生」,是不是真的成了「此山僧」,但這香山寺確實清雅和美。

佛寺依山而建,占地不廣。青墨屋瓦透顯著歲月的古穆,絳紅的窗櫺明豔中含藏著沉穩,門眉穹頂繪著優美的蓮圖與飛天。整座伽藍不繁複,不華麗,也沒有懾人的大景,卻有著圓明的謙雅和柔。

我在大殿旁的長廊靜坐,看雲影天光,看對岸石窟迤邐。心中曠蕩,無憂無思。時值初冬,寺院廊亭除了臨水那兩株銀杏還燦亮,其餘木葉多已枯槁,清泠泠的,遊客也寂寥,偶有風吹來,盈盈兩袖。

離開龍門時,日陽已西斜,我在連接兩岸的橋上流連許久,總捨不得離去。

橋下伊水綠鴨浮游,白鷗棲翔。橋的右岸是韡曄壯麗的石窟佛像,左岸是端莊秀雅的香山寺。此地如此絢爛,如此多姿,又如此平和。我想,白居易一定也眷戀這般的流光清影,要不然他不會說:龍門香山,是洛陽最美麗的地方。

而如今,他在香山寺旁長眠,已逾千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