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難以感同身受 被告隱私全被攤開 虛擬審判 偏見影響公正

編譯/韋士塔 |2020.08.01
1272觀看次
字級
新冠疫情促使法院以虛擬方式審理案件。圖/法新社
為免疫情擴散,法院採取嚴格的隔離措施。圖/法新社
律師認為,虛擬法庭使當事人無法保有隱私,且容易讓陪審團產生偏見。圖/法新社

編譯/韋士塔

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後,法院採取應對措施,包括透過網路視訊召開「虛擬法庭」;然而一些律師指出,虛擬法庭可能剝奪律師和被告所需的資源,包括彼此私下溝通以及口譯服務。

在許多移民案件中,證人(同事、朋友或親戚)若能夠出庭提供擔保,對於這些移民是否能被允許留在該國至關重要。

美國公誼服務委員會(American Friends Service Committee)資深律師拜爾斯(Anna Byers)是面臨虛擬法庭困擾的律師之一。拜爾斯為關押在紐澤西州移民拘留中心所的人辯護,但目前證人無法出庭,只能虛擬作證。

拜爾斯說:「疫情爆發前,證人只要提供身分證明就可出庭,但現在除了法院職員之外,其他人都無法進入法院。舉例來說,如果某人試圖證明一旦自己被遣返,他的妻子將面臨困境;這種情況下,他的妻子是否能出庭作證,對判決結果將產生決定性的作用。」

然而,由於法院無法以虛擬方式驗證身分,因此不允許證人透過網路虛擬作證;拜爾斯認為,這是對被告不利的眾多數位落差之一。

新冠病毒的高傳染性,迫使世界各國法院不得不採取虛擬審判;美國最高法院5月時首次舉行遠距聽證會,新加坡法院則透過視訊判處死刑,然而,這種轉變使控方和辯方都失去面對面接觸的機會,可能釀成無可挽回的悲劇。

非營利組織「監視技術監督項計畫」(Surveillance Technology Oversight Project)的報告指出,網路法庭的弊端,包括法官較難感同身受,律師與客戶之間缺乏隱私,以及視訊審判容易出現偏見。

報告說,人們的部分生活方式確實能夠改在網路上進行,例如遠距工作、婚禮甚至喪禮,但虛擬法庭卻問題重重。

過去的研究證實,在移民法庭中,若法官透過視訊聆訊,他們對受審者較為冷漠;2017年伊利諾州一項研究發現,與親自出庭者相比,透過虛擬方式出庭的被告,平均保釋金的金額高出約5成。拜爾斯說:「虛擬審訊較難傳遞感情,難以喚起法官的同理心。」

另外,失去隱私權也是虛擬法庭的重大缺點; 在正常審判中,被告能與律師私下交談。但虛擬審訊會侵害律師與委託人之間的隱私權。在所有人都參加同一場視訊會議的情況下,所有交談內容都會被各方獲知。

拜爾斯指出,法庭審訊過程中,若被告必須在家中或拘留所作證,而非法庭,這些內容可能會被周圍的人聽見。他們的證詞可能與商業機密、個人隱私有關;一些證詞甚至可能對身分敏感人士的生命造成威脅,例如在黑幫臥底的警方人員或線民。

她並表示,在只能透過螢幕聆訊的狀況下,陪審團成員很可能因既定印象,對特定種族、膚色或性別的被告產生偏見,影響審判的公正性。

「監視技術監督項計畫」的福克斯(Albert Fox)表示:「恢復傳統的審判方式,就能防堵這些問題,但我們不能匆促恢復過去的審判模式,以免疫情擴散;當務之急是投資相關技術,修正虛擬法庭的缺失,以免民眾因此失去隱私、自由、生計、財產或監護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