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淡水藝術家作品的「燒陶藝術牆」。圖/王岫
文/王岫
淡水是觀光小鎮,古蹟很多,老街和淡水河口及對岸的觀音山,孕育了歲月流痕和山水之美,因此,無論假日或平常日,淡水總是充滿觀光人潮。近日起到九月中旬,淡水區公所舉辦「淡水八景4.0」票選活動,可見淡水新的景點經常在增加或改變,這已是第四次的「淡水八景」票選了!
淡水除了景緻宜人,也是藝術家聚集的地方,據說是全台藝術家居住密度最高的小鎮,連日據時代對台灣畫壇頗有影響力的日本畫家木下靜涯,也長期定居淡水;攝影家馮文星任職淡江大學多年,更為淡水拍下無數精美、繽紛作品;且從日據時代至今,即使未住在淡水,但以淡水景物為題材的藝術作品更不知凡幾。
到淡水,除了看古蹟、夕陽,多數人喜歡走訪老街,卻忽略了還有一座淡水所有藝術家共同打造的「燒陶藝術牆」。這座藝術牆雖不大,卻象徵了淡水人文藝粹風華和人才濟濟。淡水是藝術家最多的小鎮,他們曾共同為淡水留下一座能經久保存的燒陶藝術牆,讓民眾認識淡水的藝術家及他們的作品特色,對鄉里產生更大的團結力。
「燒陶藝術牆」位於淡水中正路鄰近福佑宮的街道旁,長達十六公尺。其淵源可溯及二○○○年時,淡江大學成立「文錙藝術中心」,推動校園與社區藝術推廣及合作計畫。
二○○四年,當時的淡水鎮長郭哲道,也是淡江大學畢業校友,想到淡水藝術家這麼多,何不邀請他們集體創作,為淡水留下一座代表凝聚一(藝)心的公共藝術呢? 於是郭哲道與淡江大學「文錙藝術中心」,決定在當年十月聯合舉辦「展藝飛揚二○○四淡水藝術節」,並於九月十、十二、十三、十四日,由鎮公所邀請鎮內一百多位藝術家,在淡水老街中正市場二樓進行自由入席的陶瓷版創作,現場還有釉藥師傅備詢和指導。
藝術家的作品在釉藥師傅的指導下,做成了陶版,攝影家也可用題字代替,最後,由鎮公所將所有作品,在老街匯集成一座「燒陶藝術牆」。
這是淡水有史以來第一次全鎮藝術家走出工作室,為一件公共藝術集體創作而奉獻力量,因此成為一則美麗的「淡水藝術紀事」。
燒陶藝術牆裡的每塊版畫,都代表著在這裡住過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或許不一定是描繪淡水的風景人物,卻也是淡水藝術史的一頁。這座「燒陶藝術牆」已歷經十多年,仍然屹立於淡水老街牆上,乃淡水之寶。遊客路經,可以停駐欣賞淡水的藝術家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