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刀也握筆 施鎮洋薪傳木雕工藝

羅智華 |2021.09.21
1204觀看次
字級
七十六歲高齡,施鎮洋仍創作不輟。圖╱彰化縣文化局提供
作品〈出塵〉。圖╱施鎮洋提供
施鎮洋為彰邑城隍廟打造的神轎,作品原創性至今仍受宗教工藝界肯定。圖╱施鎮洋提供

【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出身雕刻世家,四十六歲時以全台最年輕得主之姿,榮獲教育部薪傳獎的施鎮洋,投入廟宇、宗教木雕創作已逾一甲子,技法、雕工備受各界肯定,且長年投身工藝傳授,並藉由「以筆代刀」方式,撰寫相關書籍,近日發表第三本著作《鏤透迎春暖》,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圖像,呈現千變萬化的木雕鏤空技法。

傳統融創新  

作品富原創性

出生於鹿港小鎮,技法傳承泉州派,施鎮洋今年高齡七十六歲,但看起來仍神采奕奕。他十幾歲就跟隨父親施坤玉學習木雕基本功,點滴累積直至掌握訣竅,加上長期在各地參與神龕、鑿井、大八仙桌、神轎等宗教創作與宮廟修復工程,也他的木作技法益趨成熟。

三十四歲那年,施鎮洋開始獨當一面,木雕作品遍及鹿港城隍廟三川殿、彰化太極恩主寺、福吉佛堂等多處寺廟。他不只承襲傳統雕工,更致力融入創新想法,為木雕挹注新生命力;像是他為彰邑城隍廟親手打造的二城隍爺出巡神轎,從圖稿設計、選材到雕鑿,完全不假手他人,作品原創性至今仍受宗教工藝界肯定。

不僅如此,專精木作、鑿花等技藝的施鎮洋,還會思考木雕作品的背景與擺放情境,巧妙融入文史內涵及地方信仰特色,讓每件作品都能展現獨樹一幟的風格與氛圍。對創作的持續探究與用心,讓他於二○一一年受文化部登錄為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獲頒人間國寶殊榮。

書名有涵義

彰顯木雕之美    

施鎮洋談到,傳統木雕工藝博大精深,光是浮雕技法就可分為深浮雕、淺浮雕等不同類型。為引領大眾認識木雕之美,這些年他前往大學授課、栽培藝生,更持續筆耕不輟,出版《游刃三毫米》、《花樣早浮現》、《鏤透迎春暖》等三本工具書,分門別類介紹「陰刻技法」、「浮雕技法」、「透雕技法」等理論與實務。

他表示,雕刻時不超過三毫米深度,因此以成語「游刃有餘」來發想《游刃三毫米》書名;《花樣早浮現》則是源自於早年木雕老藝師、彼此見面打招呼時,都會詢問對方正在雕刻的作品是什麼,因而聯想到這樣的書名;第三本著作取名為《鏤透迎春暖》;為了讓日照不足的木作建築,能擁有多點陽光照射,可以引光入室的鏤空技法,非常重要。

《鏤透迎春暖》分為五大章節,包含透雕技藝的專文介紹、傳統工藝的類別、透雕技法的運用、作品賞析及透雕技法示範等,逐步引導讀者認識木雕製作工序。

施鎮洋表示,傳統技藝需要有更多年輕晚輩投入,才能避免人才斷層,他期盼藉由專書的出版,引導對雕刻有興趣的初學者,一步一腳印學習,少走一些冤枉路,從中積累對木雕技法的體會與想法,實踐文化薪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