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元旦起,含餡巧克力的巧克力含量須達25%。圖/123RF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台灣自明年開始要為巧克力正名,而歐洲過去就曾為正統巧克力發生近三十年爭執,有的國家堅持只有完全使用可可油製造的巧克力才能被稱為巧克力,但歐盟於二○○○年接受植物油製造的巧克力,兩派勢力互不相讓。
衛福部食藥署今年三月宣布,明年元旦起,含餡巧克力的巧克力含量須達百分之二十五,並明令所有巧克力產品的植物油含量不得超過總重百分之五,否則不可以「巧克力」作為品名。歐洲更早就對原料可可油與替代用的植物油有過角力。
歐盟巧克力
年產量達百萬噸
歐盟統計局(Eurostat)估計,二○一九年歐洲聯盟(EU)生產高達三百七十萬噸巧克力,根據法國媒體二○一八年報導,德國每人平均每年吃下十一公斤巧克力、比利時十點九公斤、瑞士十點八公斤、英國十公斤、法國七點三公斤。
以比利時為例,除了觀光區布滿巧克力專賣店,即使是街角小雜貨店都會陳列著一排巧克力。不過,這些濃郁美味的巧克力,卻曾有一場歐洲巧克力正統之戰。
一九五七年比利時、德國、法國、義大利、盧森堡和荷蘭六國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組織,建立一個涵蓋貨物和服務的的共同市場,而這些國家因為都同意只有完全使用可可油製造的巧克力才能被稱為巧克力,是正統派擁護者。
到了一九七三年,丹麥、愛爾蘭和英國等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但它們的巧克力產品有些不同,以牛奶巧克力為例,法國及比利時堅持,除了牛奶之外,配方就只能有可可油,但是英國的配方加了蔬菜油,因此不能被稱為牛奶巧克力,更取笑這種成本的產品應該叫做「菜克力」;英國、愛爾蘭和丹麥則不接受「正統派」的規定,於是新興派與正統派展開角力。
其他油脂替代
包裝需標成分
英國為打開歐陸市場持續推動修改規定,當一九九一年歐洲共同體轉變為歐洲聯盟,成員國擴大之後,「正統派」的堅持愈來愈受到新興派的挑戰。二○○○年歐洲議會通過歐洲執委會提出的一項指令,允許歐盟成員國生產巧克力時,可以使用其它油脂做為可可油的替代品,但包裝需清楚標示油類原料成分。
不過比利時堅持,將繼續製造百分之百可可油製造的純巧克力。這是為什麼直到現在,有一些比利時的觀光資訊上會特別強調,比利時巧克力除了研磨细腻、特點還有高可可含量及「百分百」可可油。
二十年後圍繞原料的議題仍未停,其中以童工血汗最受矚目。二○一九年倡議團體「綠色美國」表示,多家大型巧克力公司都未能將童工從供應鏈中排除,非洲多數可可豆農家生活在世界銀行(World Bank)畫定的貧窮線以下,每天薪資不到二美元(約新台幣六十一點三元),助長當地童工文化。
多家大型巧克力公司將持續投入社會責任,並使用獲道德認證的可可豆,比利時超市販售的巧克力包裝上出現愈來愈多公平交易、雨林聯盟認證標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