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寄養家庭的媽媽與自立童參與茶會分享,邀民眾加入寄養家庭行列。圖/台灣世界展望會提供
【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你用什麼方法對待孩子?」台灣世界展望會家庭寄養服務中心今天舉辦30周年茶會,寄養媽媽柯惠鈴以「抓住孩子的胃」擄獲孩子心,陳樓姍姍用「全力支持決定」當孩子跨越障礙的啦啦隊,而張素真透過「獎勵與遊戲」讓孩子愛上志願服務。
台灣世界展望會家庭寄養服務中心以「寄養三十 邀你家1」為主題展開茶會,邀請資深寄養父母及自立青年分享對談,並由專家探討寄養家庭議題,吸引超過百人線上參與。
66歲的柯惠鈴擔任寄養媽媽17年,照顧過有偷竊習慣、服精神藥物的孩子,也照顧過只有2個月的寶寶、擔任出養兒的中途媽媽,歷經酸甜苦辣,但她努力用包容跟同理心讓孩子有歸屬感,寄養童第一次叫「媽媽」的感動她說更勝親生兒。
與孩子建立情感、拉近距離,她的祕訣在「抓住孩子的胃」,當孩子說想吃什麼,她就一定會準備,寄養童林怡婷分享,當初到寄養家庭時已經國中,常常覺得自己跟寄養家庭格格不入,但「媽媽」總是會準備她愛吃的東西,讓她覺得:「有喜歡吃的東西在家裡等著我」,少了與家的抗拒,多一分踏實。
自立青年陳昭郡嚮往田徑,加入田徑隊時,陳樓姍姍「全力支持」,現在陳昭郡已是田徑長跑紀錄保持國手。
張素真有20年照顧經歷,她分享:「我們家是透過『獎勵機制』教育孩子,然後用遊戲結合學習,孩子變得很積極。」此外,會鼓勵孩子做志願服務。
心禾診所院長林亮吟說,對於受創孩子而言,最好的治療便是家庭照顧,然而台北市社會局兒童及少年福利科長葉俊郎說,目前寄養父母的平均年齡都超過55歲,面臨高齡化,同時因為晚婚、台北市居住空間有限,有意願成為寄養家庭的數量逐年減少,所以雖然寄養媽媽的分享很振奮人心,但仍需要招募寄養家庭,接住被遺漏的孩子。
進一步了解寄養家庭服務工作,可聯繫台灣世界展望會家庭寄養服務中心,電話:(02)2585-1195
網站:https://reurl.cc/Dv0b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