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縣濱海地區的養殖魚塭中,早期常可見到「探更寮」的建築,但隨著社會型態的蛻變,已經不復多見。吳仲常為了讓都市人瞭解漁村生活,經多方尋訪,才找到會搭蓋探更寮的老師傅,在「溪南春」的魚塭上,搭蓋多座探更寮。
「探更寮」酖也有人依其桶型外貌,稱為「桶間寮」。吳仲常特別介紹,探更寮是台灣民間早期漁村看守虱目魚的守護工寮,早期養殖虱目魚的魚塭,在每天清晨時分,當太陽尚未出來時,魚塭水中的溶氧量非常稀薄,水中氧氣若不足的話,虱目魚就容易死亡,而這些虱目魚面臨死亡前,都會浮上水面不斷掙扎張嘴呼吸,成為一種特別的聲音,守護在探更寮的人,此時必須趕緊打開水門或水車打氧氣,讓塭水流動,以減少虱目魚死亡損失,因此,「探更寮」被認為具有探望的功能,也有看顧的意義。
不管是「探更寮」,或是「桶間寮」,真正的由來已經不可考。昔日的探更寮,能讓看守魚塭的人避風遮雨,善盡照顧虱目魚之責;現今仿古搭蓋的探更寮,住宿在裏面,冬暖夏涼,對現代人而言,探更守護的功能,言之有些遙遠,但它卻是先民漁村生活的辛苦寫照。食宿、旅遊導覽服務,洽詢電話:(○六)七八七四三六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