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干擾、國境續鎖,台北市各大商圈空置率創下30年來新高紀錄。圖為士林夜市商圈一景。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疫情不明、國境持續封鎖,台北市指標商圈店面空置率平均逾1成、上看28%。根據統計,北市五大商圈店面在受到電商及本土疫情爆發的雙重打擊下,空置率已達30年來新高。專家認為,未來須靜待疫後人潮復甦,但回溫恐要等至少3年。
房仲業調查顯示,空置率第1名為士林夜市商圈,今年空置率28.3%,較5年前的3.57%,大增24.73個百分點,租金行情落在單坪4000~8000元。第2名為東區商圈,今年空置率17.8%,較5年前增10.87個百分點,租金單坪7000~1.5萬元。第3名為公館商圈,今年空置率15.1%,較5年前增10.89個百分點,租金單坪6000~1萬元。
疫後人潮回流 聚焦2大指標
不動產業者表示,店面空置率超過15%的商圈,因人潮聚集力驟降,會讓新的商家不願意進駐。他指出,疫後人潮優先回流聚焦兩大指標,包括國內外品牌優先進駐、住商混合型的商圈,其中空置率仍在15%以下的西門町、永康等商圈較受矚目。
另外,空置率前10名中,增幅最小的萬芳醫院商圈,較5年前增4.99個百分點,今年店面空置率為5.7%,顯見在這一波疫情中,持續賠錢的撤店數較少。
目前二線店面商圈中、低價位10~25萬的租金,已有連鎖店陸續承租進駐,但以觀光客為主的商圈,因國門未解境,觀光客不來,店面空置率仍居高不下,如士林夜市、東區、中山晶華、永康街等。
雖然店面空置率創新高,但有不少電商、網購平台趁著這波疫情逆流而上,開始在二線,甚至一線商圈開設實體店面,舉凡蝦皮、網購化妝品、服飾、虛擬廚房等。專家表示,電商崛起未必造成實體店面末路,反而因為物流、取貨、體驗式消費的需求,讓商圈產生質變,各商圈的強弱也因為市場需求改變,重新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