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讚作品〈路〉(局部),展出三十多年來的創作及心路歷程,前方圓盤為〈幼麒麟大盤〉。圖/記者江俊亮
陳新讚手繪青花瓷情景。圖/陳新讚提供
【記者江俊亮專題報導】陶藝師陳新讚出身嘉義縣六腳鄉農村,父親在他小學一年級時離世,由母親獨力撫養六個孩子長大;陳新讚自幼喜愛繪畫,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後,努力從事陶瓷工藝,將首件作品〈幼麒麟大盤〉送給母親盛裝炒米粉。
陳新讚表示,儘管母親已過世十九年,但他仍珍藏這件早年手繪的〈幼麒麟大盤〉,紀念母兼父職的慈母,以及逢年過節全家團聚,品嘗母親炒米粉的歡樂情景,更隨時提醒走過的艱辛歲月,還有親情的可貴。
半工半讀 勤學技藝
陳新讚排行老四,是家中獨子,父親去世時,小妹才剛出生不久,母親肩負起家庭重擔,到工地當小工、磨石子;每當母親外出工作,他就要負責照顧兩個妹妹,放學後要煮飯、燒菜、下田除草,因此他很小就會「攪大鼎」(使用大爐灶、大鍋子烹煮)。
由於堂哥在台北從事印刷業,因此他國中畢業後,伯父就帶他到台北的印刷廠當小工,半工半讀完成高中學業。陳新讚退伍後,對繪畫的熱情不減,到鶯歌陶瓷廠上班,首次接觸到青花瓷,從此深深著迷於這種白底藍花、高雅質樸的釉彩瓷器;晚上兼差畫畫,不論是茶壺、香爐、茶葉罐、茶杯、茶具等陶瓷他都畫,除了賺錢,還可以精進繪畫功力。
陳新讚說,雖然從小愛畫畫,但因家庭環境無力供他學習,他有了經濟能力後,就拜師學國畫山水、工筆花鳥,以及陶瓷釉藥、手拉坯、手擠坯、手捏壺等,還參加梁丹丰教授的「水彩藝術研習班」,不斷精進技藝。
陳新讚曾做過青瓷茶具、傳統陶瓷、仿古陶瓷及彩繪畫師,他的第一件仿古陶瓷作品〈幼麒麟大盤〉,就是三十幾年前返鄉過年時,發現母親少了一個大盤子盛裝米粉,於是手繪送給母親。一九九四年起,陳新讚開始獨立創作,於二○○○年在鶯歌成立陶藝坊,先後擔任瑪利亞社福基金會台中市愛心家園、銘傳大學、三鶯社區大學、華梵大學、國立台東專科學校、桃園監獄附設技能訓練中心、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講師。
妻兒同心 一起創作
陳新讚目前在台灣工藝中心舉辦「起.承,青華欣綻」師生聯展,其中一件大型作品〈路〉,從三十年前送給母親的〈幼麒麟大盤〉、葫蘆瓶 、結晶釉、青花瓷等,一路訴說他的創作及心路歷程;〈路〉中的「陶瓷鐵鍊」,是他與高三的兒子陳郁祁合力完成,代表責任、傳承與約束;「水滴」由妻子陳文甄創作坯體,由他彩繪,代表夫妻在創作過程中,相互合作與協助支持的圓滿。
展覽中還有陳新讚創作的青花瓷作品〈古影〉,乍看之下好像是四個花瓶碎片,加以重新組合而成,就像他從無到有的創作歷程;〈喜上眉梢〉是一件花器,手繪兩隻喜鵲落在梅枝上,代表喜上梅(眉)梢,意寓雙喜臨門、好事當頭;去年疫情期間,他繪製〈寧靜致遠〉青花瓷,希望在紛擾的疫情中,大眾都能保有寧靜致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