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過往就讀家族與伴侶治療碩士班的學習歷程裡,印象中,曾有位授課教師溫柔地提醒著課堂裡的學生:「別把孩子當成自己生命的延伸。」在首次聽聞此觀點時,我心中充滿著困惑:「若身為父母的我們不把孩子當成我們的一部分,如何能夠真心去付出與關注著孩子呢?」
圖/Pixabay
文/鄧年嘉(任林教育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在我過往就讀家族與伴侶治療碩士班的學習歷程裡,印象中,曾有位授課教師溫柔地提醒著課堂裡的學生:「別把孩子當成自己生命的延伸。」在首次聽聞此觀點時,我心中充滿著困惑:「若身為父母的我們不把孩子當成我們的一部分,如何能夠真心去付出與關注著孩子呢?」
接著,授課教師再進一步問大家:「未來會想要讓孩子學習才藝的同學,請舉手。」不假思索的我立刻舉手,身邊的同學們有人舉手,有人則默默低頭不語。
「怎麼可能不想要給孩子學習才藝呀?」是我當下看到舉手結果的第一個念頭,直到授課教師個別對我提出了兩個關鍵問題:「年嘉,你小時候上過才藝班嗎?」「你願意說說,沒有上過才藝班對你生命的意義與體會嗎?」語畢,他靜靜地看著我,等待我的回應。
我永遠記得,那當下帶給我內心的震撼。那些對「才藝班的美好想像」,其實也都是過往我想要學習卻沒有機會的遺憾所引發的。我以為提供給孩子我沒有的就是最好的愛,卻沒有認真思考過,我眼前的孩子可能是個什麼樣性格的人呢!
你也跟許多家長一樣,總在親子關係裡身陷「愛」與「放手」的難題嗎?你也跟我一樣曾經思索著,真正愛孩子的方式,就是把孩子視為自己的心頭肉與生命的延伸嗎?事實上,親子關係困境的解藥,最重要的還是回歸到成為父母親的我們,都能夠不忘記「好好愛自己」與「接納與照顧真實自我」。
以下提供勞心也勞力的父母們,幾個在面對親子關係衝突時「愛自己」的小祕訣:
˙好好聆聽自我期待與渴望。
期待可分為對自己、他人和關係的。當發生親子關係衝突時,仔細聆聽內心對於孩子的期待是什麼,如孩子能夠耐心地完成才藝班的學習與考試等;以及對自己的期待,如我能夠溫柔且平穩地規勸孩子。
˙思考期待與渴望的可行性。
認真回憶自己和孩子分別是什麼樣性格的人,「可行性」係指,考量自己和孩子的性格及生活近況後所下的決定。也可能在此時意外發現,原來我們和孩子的性格是截然不同的,那麼就可以重新調整與修正期待。
˙學習在生活裡滿足自我期待與渴望。
如同前面所描述的故事,透過對自我期待與渴望的覺察,同時思索可行性後,身為父母的我們可能體會到,有些期待與渴望是來自於我們童年的失落,如幼時的我們想要讀書,卻因家庭貧困無法讀書或學習才藝等。與其強迫孩子學習各項才藝,不如重新思考一件事情:「我自己是否也有想要學習與體驗的生活呢?」
˙好好陪伴無法被回應與滿足的失落與悲傷。
期待與渴望沒有不好,卻也不是每個都能夠如願。不管是對孩子的或是對自己的,當面對到「無法如願」,我們永遠可以好好陪伴一下自己的情緒,努力向外索討或自我批判,都將引來更強烈的情緒低谷。
所以,如何讓父母的關愛不再成為孩子發展真實自我的阻礙,關鍵就在於,身為父母的我們也要懂得如何愛自己,如何疼愛幼年時期的「小自己」,如此也才能夠讓「愛自己」與「愛孩子」並行。只要我們願意好好看清楚自我的真實樣貌,也才能夠好好與家人相處,而不再是相違背的兩個端點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