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全台焚化爐量能吃緊、事業廢棄物處理費用高漲,濫倒日益嚴峻,犯罪集團過去多找偏遠地方偷倒,近年卻進化為「假承租、真棄置」,由人頭租廠房或土地,稱有合法用途卻非法濫倒,追查不易;近年環保犯罪件數更屢創新高,廢棄物相關案件就占整體高達八成七。
去年彰化縣一處農地遭非法堆置合板、廢塑膠、廢木屑,環檢警調查發現,有三家再利用機構收受廢棄物後,以每車七千五百元委託不法人士「物色」農地,再出資成立園藝公司,假借「堆肥」名義濫倒大量廢棄物,不法獲利約七千萬元。
高雄市鳥松區去年傳出化學刺鼻臭味,環檢警歷經一年多調查發現,犯罪集團承租廠房,稱要放置太陽能發電設備,實際堆置大量有害廢溶劑,該集團還承租魚塭說要設置地面型光電,卻挖地填埋營建廢棄物。
環保署最新統計,二○二○年地方法院裁判確定共有五百三十七件環保刑事案件,除了《空汙防制法》、《水汙染防制法》共六十七件外,其餘四百七十件都涉及違反《廢棄物清理法》,比率高達八成七。且許多廢棄物濫倒都是透過民眾檢舉才追查定案,但近年「假承租、真棄置」的新型犯罪形態猖獗,讓廢棄物濫倒更難現形,未「曝光」案件恐怕更多。
環團批評,《工廠管理輔導法》通過快兩年,農地工廠汙染依然未改善,即使檢舉也難以斷水斷電或拆除,若農地工廠持續存在,廢棄物濫倒問題就永遠無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