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讀的圖畫書】《今天Today is the day》拆掉的不只是一棟房子

文/施佩君  |2022.05.15
2525觀看次
字級
【大人讀的圖畫書】《今天Today is the day》拆掉的不只是一棟房子 繪圖/張梓鈞
《今天Today is the day》 圖/ 時報出版提供
【大人讀的圖畫書】《今天Today is the day》拆掉的不只是一棟房子 繪圖/張梓鈞

文/施佩君

插畫家張梓鈞創作繪本《今天 Today is the day》,為許多面臨強制徵收、強制拆遷而失去家園的人們發聲,從「如果今天居住一輩子的家就要被拆除,我會怎麼度過這一天?」的角度,溫柔而含蓄的道出迫遷者心中「家」的意義及人與房屋、土地的情感。



「這不是一棟房子,這是我的家。我非常喜歡它,我不想搬走。」



這是2011年11月,居住在英國威爾斯Aberystwyth市的58歲獨居奶奶Enid Jones對記者說的話。她反對自己的房子被強拆來建造超市倉庫,成為該市中心開發計畫唯一的抗爭者。然而,奮戰四年後,業者最終仍以發展經濟與創造就業機會為由,取得當地政府的支持,獲得強制採購令,Enid Jones的「家」在2015年被推倒了……

從屋外走進屋內

Enid Jones的努力沒有改變房子被拆除的命運,卻打動了插畫家張梓鈞,以她的故事為雛型,創作繪本《今天 Today is the day》,為許許多多面臨強制徵收、強制拆遷而失去家園的人們發聲,從「如果今天居住一輩子的家就要被拆除,我會怎麼度過這一天?」的角度,溫柔而含蓄的道出迫遷者心中「家」的意義及人與房屋、土地的情感。

在張梓鈞自己撰寫的創作過程紀錄中提到,她一開始使用灰暗的顏色去處理畫面,想要表現主角無助孤單的處境,但在思考過後,她發現這是「對主角的先入為主刻板印象,被拆除的房子不一定只有老屋,而老屋也不等於髒屋」,進而思考能讓主角挺身捍衛的家應該有的樣子,改以明亮、溫暖的色調來繪製。色調的轉變也是創作心態的轉變,就像是從屋外走進屋內的設身處地,讓第一人稱角色獨白的文字,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然而,在畫面經營上,作者卻表現出旁觀者的冷靜與溫文節制,小心翼翼的拿捏著,不讓對立的情緒模糊了焦點;她既非反對建設,也非贊成迫遷。如書末後記:「城市的發展勢必會改變某些地區的樣貌,總有某些土地和房子會被挪為他用,重點是我們要如何對待生活在其中的人事物。」

從現實來看,除了少數被操作成政治議題的反迫遷運動得到社會大眾的支持,大部分的抗爭者不但得不到關注,還會遭受「會吵才有糖吃」、「都是為了錢」、「釘子戶」的嘲諷,他們的聲音往往淹沒在公共利益、經濟利益、都市更新、城市現代化的美麗願景中……社會大眾並沒有意識到,無論拆遷有多大的公益性與必要性,對於迫遷戶而言都是痛失家園。

迫遷不僅僅是搬家、換個地方住而已,除了有形的身家財產損失,怪手摧毀的還有苦心經營多年(甚至一輩子)自在的住家空間、熟悉的街坊、安穩的生活,重建這一切談何容易,特別是老年人,被迫遷離熟悉的環境,更是殘忍。

多一分善良同理

當我們讀著白髮老奶奶的獨白,看著畫面中要帶走的生活痕跡、不帶走的蠟菊,烤好的蘋果派、涼掉的茶,曾經一起用力吶喊的同伴,把握最後留在屋子裡的時間,一針一線繡出的口號,以及臉頰貼著手掌心裡捧著的小房子,雙眼雙唇緊閉,無聲的道別……每一幅畫面要傳遞的都是人與空間、人與人、人與土地的獨特歸屬,無法被補償也難以被取代的無奈與不捨。

《今天Today is the day》以細緻溫柔的圖文,對於居住正義提出理性與感性兼具的觀點,在城市開發計畫不斷,迫遷爭議接連上演的社會中,繪出對話的空間,邀請讀者無論是站在同意方、不同意方,都能「用富有溫度的眼光去看待土地和建築」,「以更溫柔的姿態去對待在其中生活的人們」,多一分尊重,多一分同理,多一分善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