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芳枝
母親的大姊在鎮上開了一間「縫紉教室」,學員非常多。那年代,姑娘出嫁前都要學會女紅,將來好為自己和家人縫製衣裳。母親拜師學藝時間雖然不長,在耳濡目染下也學得一點皮毛。
婚後,母親為了讓手藝更精進,常常縫製孩子的衣服,或把大人的衣服,改給小孩穿。母親經常參閱國外童裝書籍,小女生的裙子、洋裝,小男生的襯衫、褲子,打造流行風潮,掛在櫥窗很時尚呢。
那年代成衣尚未普遍,都是買布料請裁縫師縫製,工資昂貴。母親因為手巧而且工資低廉,漸漸地口碑傳開了,風評也不錯,常有客人請她縫製衣服,日後成了她的副業和收入。
上班後,我的服飾都是母親打點,母女倆精心挑選布料花色,一起研究設計款式,源源不絕的創意,品味獨特,有一次,我們把父親穿不下的制服,稍加設計剪裁成弟弟的外套,帥氣又流行,讓弟弟開心到尖叫。
許是來自遺傳,我對縫紉興趣濃厚,晚上常常幫媽媽剪線頭、縫布邊、釦子、燙衣服、繡花。有一次,為了趕製客人相親要穿的禮服,兩個人忙到快天亮,終於完成母親精心的作品,聽說那次相親成功,新人還帶了喜餅來道謝,讓我們信心加倍。
結婚時,母親為我作嫁裳,光是挑選款式就花了不少時間,忙了兩三個月,從大衣、洋裝到套裝,做了二十多套,母親手都起厚繭和水泡了,讓我感動不已。「慈母手中線,為女作嫁衣,用愛密密縫,綿綿針線情。」嫁衣包裹著愛和溫暖,希望我一生永遠幸福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