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慶端午,獻上深深祝福

 |2022.06.03
14433觀看次
字級
端午應景的香包。圖/中央社

社論

端午節有逾兩千五百年歷史。本來它只是中國民間信仰與生活習俗的一部份。想不到二○○五年韓國把「江陵端午祭」申請了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之後,整個中華文化圈都「炸鍋」了。

在華人的認知裡,明明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端午節,明明是出自於湖北秭歸屈原故里的民俗,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的傳統中華文化,怎麼就被韓國搶了頭香,占為專利。於是中國大陸的文化界奮起直追,在二○○九年也申請通過了將中國的端午節列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當時韓國也趕緊澄清,韓國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有「江陵祭」的活動,主要是祭祀地方保護神和傳說中的英雄,另有民眾娛樂節目,如音樂、舞蹈等。舉辦的時間是從每年陰曆四月十五日到五月七日,與中國的端午節相近,乃於一九二六年更名「江陵端午祭」。

由於兩國都申請通過了非遺,爭端總算平息。但端午節的意義反而因此使更多人了解得到突顯。華人更加重視端午節背後的文化意涵。端午的起源有九種說法,包括祭祀龍圖騰、紀念屈原、蓄蘭沐浴、紀念介子推、勾踐操練水軍、紀念伍子胥、祭祀先祖、紀念曹娥、源於夏至等。但多數人還是最認同屈原說。

端午節的活動裡,吃粽子是為了避免水中魚龍去吃投江的屈原身體;而龍舟則是為了驅趕水中魚群,保護屈原。當然,端午也與傳統的十二節氣有關。這正說明端午是起源於南方夏日開始之時,因此插艾草、喝雄黃酒、掛香包、小孩繫五色絲線等,都帶著長江楚文化的色彩。後來的文學作品中,更不乏以此為原型而展開的創作,《白蛇傳》即是其一。

端午節習俗要掛香包。圖/新華社

我們不應該小看端午民俗背後所代表的文化意涵。粽子與龍舟所代表的,是人們對一個愛國詩人的敬意與愛惜,即使屈原在政治上是一個失敗者,是一個愛國救國不成而投江的詩人,但他理想主義的原型,卻是民間崇敬的一種價值觀。質言之,一個國家如果只重視現實利益與個人名位,會很容易變質成機會主義者,整個社會將失去義利之辨,喪失道德高度,更失去明確的價值觀。而價值觀的崩毀,是萬劫不復的。當國家有難,人人自保自利,國家怎麼可能長存呢?

因此,熱鬧民俗之中所隱含的深厚文化底蘊,才是最值得珍惜的。民間將嚴肅的價值觀放在常民的生活裡,變成通俗化的教育,讓孩子學習一種人格典範,不知不覺的接受,這是多麼了不起的智慧。

有意思的是,韓國之有端午節這樣的祭典,有研究指出是來自中華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唐宋元時期,數百年之間,中華文明隨著文化交流與華人移民,傳播至東亞各地,不僅韓國,新馬、印尼、日本乃至全球華人散布之地都一樣。韓國的端午是否與此有關尚難定論,但韓國傳說是太祖王建在建立高麗時,為討伐神劍而處於危機,後來有兩名僧人加以解救,因此開始有祭祝大關嶺城隍的端午祭。

不管韓中兩國的端午起源是否連結,然而對節氣、水源、稻作、農業文明、人文精神、感念先人的重視,卻是一樣的可貴。

端午時節,台灣恰逢疫情在危疑時刻,我們願在此特別獻上深深的祝福:「五月五,慶端午,願國人,平安健康幸福。」

端午時節的龍舟競賽。圖/王淑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