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即將到來,少年生活接觸面更加寬廣,家扶因此提出「安心三劑 防護有力」的口訣,幫助少年正確行為、遠離風險。圖/家扶基金會提供
【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家扶基金會公布「少年生活與法律觀念問卷調查」結果,並邀親職專家澤爸與少年代表共同探討議題,調查顯示,少年觸法比例呈上升趨勢,其中為詐欺背信、妨害秩序類型增加最多。
家扶社會工作處主任蔡雯瑾指出,12至17歲的少年每月平均可使用金錢為1,329元,且以生活及學習為主要用途,但感覺金錢不夠時48.8%的高中生、31%的國中生、24%的國小生想要自己賺,而45.8%的高中生、43.8%的國中生、28.5%的小學生會跟父母或長輩拿錢。
20歲的阿忠現身說法,表示少年時期,因有金錢需求而擔任「送貨員」,當時對工作內容、收貨人身分都沒有太多探問,直到驚覺有異才抽身,轉向從事正規打工;他也曾聽聞同儕向獨居老人推銷靈骨塔,收款後不知去向等詐騙行為。
近年「詐欺背信」穩居少年觸法類型首位,是詐騙集團善用新型態科技或娛樂環境來誘惑有經濟需求的少年,由於少年缺乏社會經驗或有急切的金錢需求,所以即使有觸法疑慮,但在話術與推聳下還是容易被利用。
親職專家澤爸(左)建議家長與孩子一起討論金錢花用方式;少年小夫(右)則敘述同儕會邀人去壯大聲勢,最終遭到法辦。圖/家扶基金會提供
親職專家澤爸說:「家長可以給適度的零用,再讓孩子從零用中學負責,也要同步了解孩子的開銷習慣,不夠用時可一起討論,不要直接拒絕給予。」
妨害秩序部分,就讀五專的小夫也提起求學時曾有同學邀他去「壯大聲勢」,但以準備考試為由婉拒,果然事件最後演變為聚眾鬥毆,遭警方移送法辦。
蔡雯瑾說,28.5%的少年認為「聚眾生事」不算觸法,13.3%的少年同意「面對衝突談判,多找一些人有助壯大氣勢」,11.5%的少年會隱瞞家人參加危險活動;此外曾跟朋友或同學一起做過觸法的事的原因,多為「好奇有趣」、「覺得酷」、「可以宣洩情緒」。
家扶基金會社會資源處處長林秀鳳表示,即將邁向成年階段的少年,判斷力難免不成熟,要盡量與親師等支持網絡或專業團體交流困惑。
少年警察隊督導陳必豪說,實務上觸法少年本性多善良,觸法原因主要是缺乏法令常識、誤信同儕慫恿、情緒衝動難以控制等,另一方面是不夠成熟、不懂得保護自己,願意接受輔導的人,大部分都是有機會改善的。
暑假即將到來,少年生活接觸面更加寬廣,家扶因此提出「安心三劑 防護有力」的口訣,幫助少年正確行為、遠離風險、邁向快樂且獨立自主的成年。口訣:
「基礎劑」 知法守法:具備法律知識,落實於行為中
「快篩劑」 遠離陷阱:主動諮詢求助,作出正確判斷
「加強劑」 關懷防護:家人支持關心,陪伴並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