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勝傑正在調配麥灰,與紅土的比例。圖/趙家窯提供
趙家窯濾杯至少經過一千次雕刻,以符合濾紙的弧形。圖/趙家窯提供
【本報台中訊】榮獲文化部台灣工藝之家的趙家窯,三十三年來由三兄弟趙勝傑、趙勝湧和趙崇源共同經營,取材台中市大雅區在地的小麥、紅土,燒出看似鐵器的陶器。
趙勝傑分享,某次展覽中,他展示最自豪的荷花系列作品,客人一句「你這是白河的荷花吧」,他無法說出作品與家鄉關聯性,當下省思:「要如何透過創作展現家鄉大雅」。
他埋首研究,發現古人燒釉料、青瓷會使用在地稻桿、竹子、木頭的草木灰,藉由草木灰中的石英與溶劑,讓瓷器表面產生如同玻璃般的亮面,他到父親開的木器工廠收集木頭燒成的灰燼,讓陶器在高溫中產生晶瑩的外觀,連外縣市陶藝家都來取經。
趙勝傑曾到建築工地挖底泥、試燒泥巴,但都失敗;最後他發現,大雅區清泉崗有全台最好的紅土,紅土含鐵跟礦物質,高溫能呈現絕佳質感,大雅區是全台小麥最大產區,以麥桿製成麥灰,比木灰容易。
他花了五年調配比例,燒出深層且有厚度的鐵褐色,表面像鐵器,也有霧黑色的神祕感,其中,麥灰燒出如麥芽糖的飴釉,讓作品呈現如黃金瀑布的亮面質感。「我自己定位為生活的工藝家」,趙勝傑的職人精神是將生活中不可或缺物品,製作到極致並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