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國大陸接連暫停我農漁產品進口。經濟部表示,將提撥2億元經費推出「台灣食品全球GO」計畫,預定自本月起至12月,密集於全球13國家地區舉辦大型促銷活動及購物中心快閃活動等,擴大推廣我國加工食品,推估2000家次廠商受惠、商機6200萬美元(約新台幣18億5380萬元)。
經濟部、農委會昨在行政院報告「台灣食品、農漁產品遭中國大陸暫時禁止進口之因應措施」。根據經濟部「台灣食品全球GO」規畫,將在東南亞、東北亞、歐洲與北美地區共13個國家的購物中心及超市,舉辦全球食品連環購、全球糕餅節等實體活動,並與南韓、新加坡當地最大電商平台合作辦理台灣食品專區促銷。從拓銷面、輔導面及金融面三大面向,協助食品加工業者度過難關。
媒體提問,只有今年因應大陸制裁,或是未來仍會編列此預算?經濟部次長陳正祺表示,分散市場計畫一直在做,未來也會做,這次是因為不合理措施受到損害提出的計畫。
農委會表示,我國自去年11月起迄今,已經三度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特定貿易關切;針對近日農漁產品遭陸暫停進口,已推出農遊券3.0活動,預計可帶動相關農產品消費達5億元。
生鮮水果銷陸
今年降至2.4%
面對大陸暫停我國部分農漁產品進口,農委會表示,已積極開拓外銷多元市場,以生鮮水果為例,銷大陸比率,已從過去最高84.4%降至去年的41.4%,今年上半年更大幅降至2.4%,改變以往對大陸市場的高度依賴。
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近年政府持續推動分散市場策略,農委會統計今年上半年美國首度躍居農產品第一大出口國、日本居次,大陸第三,危機中也有轉機,如鳳梨雖被禁,但導入冷鏈系統轉銷日本後,價錢也提高;釋迦外銷到中國以外市場,也比去年成長。
兩岸貿易中斷
高盛:重創科技供應鏈
此外,高盛日前發布報告指出,假設兩岸貿易出現廣泛持久的中斷,如貨物運輸,將可能對台灣經濟造成高度損害,也對大陸產生巨大影響。高盛特別指出,科技產品主導兩岸貿易,貿易中斷將對全球科技供應鏈造成重大破壞。
高盛發布報告稱,近期兩岸貿易限制對於台灣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影響預計小於0.1%,是因為兩岸貿易中斷仍局限在有替代來源的非技術產品。
因台海局勢緊張加劇,高盛更新兩岸經濟關聯度估計。首先,台灣對中國大陸的貿易出口占總GDP的12%,約占台灣的兩岸出口總額的3分之1,包括台灣零件透過大陸加工貿易再出口到其他地方。 據估計,台灣對大陸的出口依賴與許多東協經濟體相當,但低於馬來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