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昨公告修法,放寬「路幅3.5公尺」以上的單行道,經地方主管機關認可,可設置臨時路外停車場基地,8月13日起上路。圖/曾學仁
【本報綜合報導】一「位」難求是不少開車族的困擾。為紓解停車位不足的問題,交通部昨公告修正相關法規,放寬路幅3.5公尺以上的單行道,經地方主管機關認可也能設置臨時路外停車場,8月13日上路。各地對可增加車位供給多樂觀其成,但也指實際執行仍要現地會勘,並會要求業者提供警示裝置等配套。學者則提醒,地方審核申請時應注意出入動線規畫。
交通部說,都市內老舊社區道路普遍狹窄,停車需求又高,在有限土地多為畸零情況,為能有效利用閒置空地,紓解都市停車問題,考量會車影響已透過單行道管制措施而降低,因而修正《利用空地申請設置臨時路外停車場辦法》第4條,放寬路外停車場設置標準,但設置與否由地方主管機關判斷。
閒置地可用 地方樂觀其成
原規定,提供小型車停放停車場,路幅寬度應達6公尺以上,但經地方主管機關認定無礙行車及安全者,得為5公尺以上;這次直接下放到3.5公尺以上的單行道,經地方主管機關認定未影響行車和安全,也可設置臨時路外停車場。
台中市交通局說,單行道不會車,且這類停車場多是小型、格位數少的停車場,對道路影響不大,可增加更多閒置土地提供停車需求,市府會廣為宣導盼業者申設,改善都市停車問題,但也會建議業者有配套,包括警示裝置及明確指引標誌,避免有行車安全及周邊道路壅塞。
高雄市交通局也說,3.5公尺巷道因消防需求,雙邊皆禁停紅線,修法後可解決老舊社區停車問題,社區周邊如無商圈、景點,基本上較少外車來停,相信當地民眾多會支持設置,但實際執行仍需現地會勘,包括路型、基地空間和居民意見等。如周邊道路彎彎曲曲,對車輛出入會造成不便;基地如太大,增加太多車輛進出社區,也會造成困擾。
台北市停車管理工程處說,過去5公尺以上才能設立,也沒特別寫單行道、雙行道,4公尺的就沒辦法蓋,開放後可利用的閒置空地變多,對行車也沒特別影響,能解決都會區停車問題樂觀其成。
學者:避免造成車輛回堵
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教授羅孝賢說,因3.5公尺道路相當狹窄,且多屬消防通道,設置時相關圍欄、閘門須留意是否造成原有路幅縮減,停車場出入口動線上也要注意,避免造成車輛回堵。
此外,新北市約有汽車105萬輛,但停車位僅11萬5056個,不少老舊社區因無地下停車場,民眾臨停紅線卻屢遭開單,引發里長向新北市長侯友宜陳情。侯友宜回應,只要不影響救災逃生通道,晚上10時後紅線不開單也沒關係。交通局表示,新北從2016年起開放夜間紅線停車,今年再增3路段,共85條路段,可多提供1210格停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