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芝安 釋放孩子天然野味 文/木木田木 |2022.08.27 語音朗讀 990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陳芝安提供冬天和農家一起上山作務。圖/陳芝安提供在蘭嶼看山看海,與自然融為一體。圖/陳芝安提供澎湖的夜晚,沒有網路和電玩也一樣好玩。 圖/陳芝安提供陳芝安透過紀錄片,紀錄別人也回看自己。圖/陳芝安提供孩子們實際經歷的過程,都不是在「表演」。圖/陳芝安提供陳芝安帶孩子在自然中野放。 圖/陳芝安提供教練帶領孩子在山林中採集植物。 圖/陳芝安提供 文/木木田木畢業於輔大中文系的陳芝安,人生第一份工作是進大愛出版社當編輯,未料剛好遇上大愛電視台草創,於是轉身成為電視人。面臨全新環境,是機會也是挑戰,陳芝安遇到不會的就學,從不自我設限。「我的個性是面對壓力反而更亢奮,電視台工作講求團隊合作,2、30個人在現場互相配合工作,非常考驗臨場調度能力。」勇於突破舒適圈邊界從菜鳥到成為導演、製作人,陳芝安在大愛電視台一待就是18年,曾以《地球的孩子》榮獲金鐘獎,其他各種類型的節目也都做過,眼看再7年就能退休,她卻選擇離開。「離開時心裡也害怕,但想突破舒適圈和邊界總要有所取捨,我熱愛拍攝紀錄片,對有興趣的議題,想花更多時間蹲點觀察,做更深入的創作,離職,是最好的選擇。」紀錄者也是被紀錄者陳芝安離職後,自創影像工作室,以導演與製作人雙重身分,鎖定紀錄片為創作主題。有人形容陳芝安彷彿「天生帶有一雙紀錄片般的雙眼」,善於自生活中發現議題。但其實,過程中「磨」的工夫相當漫長細膩。「選題時第一個門檻,是題目要『夠重』,自己願意為此投入一至兩年時間創作。」從慈濟義工為主題的《如常》、以台商追求中國創業夢的《闖蕩》,安寧病房為題材的《餘生》,新竹寶山水庫抗爭事件的《力爭》……議題不一定輕鬆愉快,但透過她的視角紀錄敘述,彷彿帶領觀眾穿越重重迷霧,直面被忽視的人間角落。觀察親侄引企畫靈感最近,陳芝安推出叫好叫座的《叫我野孩子》實境秀節目,是台灣首部用紀錄片手法,紀錄都市兒童深入體驗大自然的節目,主題看似歡樂療癒,背後探討的卻是兒童3C成癮的議題。「侄子離不開3C,每到假日,家中總要上演搶奪大戰,在我嘗試帶他去登山、種菜、玩水後,發現只要到大自然裡,3C成癮現象便能暫時緩解。」這讓陳芝安反思,是否都市化後,公寓裡沒有好玩的事情,加上父母忙於工作,很難有多餘心力陪孩子互動出遊,本該是多采多姿的童年時光,卻只能關在公寓和小小的螢幕框框。「都市孩子的童年,可不可以有不同選擇?」因此造就《叫我野孩子》節目企畫誕生。實境節目完全不作秀《叫我野孩子》共分8個主題,每集由一位教練,帶領兩位都市小孩,上山下海體驗大自然,採集、狩獵、種稻……不同場域有不同的「玩法」。「原本,只想紀錄都市小孩與大自然的互動過程,未料拍攝過程中,完全超出我的預期。」陳芝安說,我們並不想讓孩子「表演」,所以插秧就真的必須插完一整片田,再觀察孩子反應,小孩不會按照你想的表現路線走,所以常有「走鐘」及暴衝出煙硝的意外狀況。突然抗拒、不想合作,肢體語言誇張,孩子表演魂上身……都是實境節目的現場挑戰。「拍去魚塭玩那集最困難,一度停機,需要重新找到觀看孩子的角度,雙方會互相拉扯,很考驗臨場應變。」大人也會因焦慮爭吵拍攝當下,安全問題有工作人員戒護,但孩子的承受底限在哪,常讓陳芝安深陷兩難:「既要保護孩子,又要讓他做自己,我比較保守,導演覺得可以再試一下,所以我和導演有時也會吵架,但真的不能小看孩子的能力。」太多不確定性──環境高壓,極耗體力,和預期誤差大……拍攝期間,陳芝安坦承有壓力也有焦慮,但危機也是陪伴、溝通的開始,沒有劇本,讓她意外看見孩子釋放自然野味後,充滿創造力的一面。令人驚喜的自然靈感孩子們開始和大自然「玩遊戲」,一塊木板加幾顆石頭,可以是翹翹板、獨木橋、爬樹梯;路邊撿到蛇皮,成了美麗手環、項鍊。「那是大自然帶給她們的靈感,由10歲孩子帶領大人的目光去看見,去思考。」面對體弱死去的小鴨,儘管孩子感到害怕、傷心,但也學會理解大自然的生命法則,最後摘花插在小鴨墳塚上的舉動,令在場所有大人感動。「不一定大人比較厲害,小孩有時會給你重重一擊。」顛覆男女孩體驗類別此外,第一季的主題中,種稻、農家、採茶由女孩組參與,而狩獵、採集、海洋體驗大多由男生完成,陳芝安坦言,一開始的主題分配,比較顧及部落在森林場域的性別慣性,「但所謂的對,有時也不一定對,所以第2季可能會試著顛覆傳統既定的角色印象。」一位魯凱族獵人曾和她分享,過去森林獵人的確大多為男性,但近年來,不管是國際認證追蹤師,或想跟他學習森林知識的人,很多都是女生,他認為也很好。「若有合適機緣,會嘗試摘除性別標籤,這是值得努力的好事。」進校園搶救6都小孩《叫我野孩子》第一季播映後,口碑頗佳,迴響熱烈,陳芝安認為,「搶救」都市兒童的「自然野味」刻不容緩,所以目前她正發起網路募款,眾籌資金,盼能進6都的校園進行放映,讓影片能釋放桎梏的童心。「過往議題大多探討偏鄉資源缺乏,但都市中的心靈匱乏更可怕。」校園放映還會邀請片中教練至現場分享,期望線下放映和現場互動,讓都市孩子也能嚮往與大自然互動遊戲,將孩子的童年從3C螢幕中拉出來。紀錄別人 回看自己影像創作類型頗多,陳芝安獨鍾紀錄片。她認為:「紀錄片是一種未知,未知代表不可控,可能是恐懼,但也可以是期待,人生本質不也如此?」 陳芝安不只紀錄別人,也回看自己。諸多主題的選擇,也反映著創作者的人生狀態。「拍攝《闖蕩》時才40多歲,心中充滿野心,想看看自己和世界還有什麼可能,跟台商心態很像,一直在尋找刺激、史詩級的題目。」在中國大陸拍攝一年多,讓她逐漸習慣快節奏的生活,剛開始回到台東拍攝《如常》時,遇到時速低於60公里的車輛,都會不耐煩的想超車,但隨著時間推移,加上站在第一線紀錄宗教義工,陳芝安學會慢慢把心靜下來。這一次,紀錄片讓她看見生死,和人世間的不可強求。「紀錄片一直在拓展我的視野、邊界,但它也教會我:有時候只能努力,但不能有所期待,看透很重要。」對陳芝安來說,紀錄片是從客觀角度觀察,不會論斷對錯,過程中,由受訪者展現自己的人生,再由觀眾解讀。「影片是個提醒,不會給你答案,但不變的核心是誠實,我們是操作的人,不能為了討好觀眾失去誠懇。」 前一篇文章 曾女香 展現燦爛新女力 下一篇文章 范欽慧 幸福聆聽自然的聲音 熱門新聞 01狒狒逃亡16天抓到了! 圍捕受傷急救無效2023.03.2702健保部分負擔新制7月上路 急診依醫院等級採定額制2023.03.2803火金姑螢光點點 閃耀全台 2023.03.3004吃毛豆補充蛋白質 中醫師、營養師都推薦2023.03.2805雕刻微笑動物 療癒心靈獲重生2023.04.0106社論--誰是晶片戰贏家2023.03.2707長頸鹿脫逃? 原是擬人雕像2023.03.2908攸關民眾荷包 4月新制一次看2023.03.3109社論--出口衰退的警訊2023.03.2810普發六千ATM管道將啟動!地圖資料今上線2023.03.2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東興國中師生 健行百里謁媽祖陳建光 創掌中劇團培養小戲迷戴維思 疫情間國際移動28國 作者其他文章蔡致蕙 富足卑賤皆可得智慧陳映蓉 友善土地當生活日常林薇 創小紅帽 改善月經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