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樸莊嚴的武德殿。圖/鄧榮坤
文/鄧榮坤
武德殿不是廟宇,它曾經是練武的場所,隨著歲月的嬗遞,逐漸演化為一個可讓人暫時拋開煩憂、享受午後幽靜的藝文殿堂,在蟬聲中猜想著,武德殿書畫展中每一幅山水蘊含的禪意。
武德殿之興建始於日治時期,當時日本人在台灣建了許多武道場,希望能讓更多日裔軍警和民眾,藉由練武鍛鍊身體,而這些屹立於島嶼各角落的道場,就被稱為「武德殿」。
台灣的武德殿是仿唐風格的建築,遠觀時,古樸的樣貌蘊含著中國風,典雅中透發出幾許莊嚴。在武德殿,如果暫時把旁邊的洋樓抽離,你會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十分古典的年代裡,斑駁的建築於陽光中隱約散發出的肅穆與簡約之美,讓每一位路過的旅人都忍不住停下腳步多看幾眼。
不久前,在桃園市大漢溪流域踏查,遇見了靜默於巷弄間的武德殿,古典中透發出幾許莊嚴。這座整修後的武德殿,屋頂保持原先的木質結構與青銅裝飾,四周牆面與護欄則改為水泥及洗石子,是國內尚存的武德殿中,最完整的日據時代官方劍道館建築之一,透發出的簡約之美,雖然少了陽剛之氣,卻多了溫柔之美,也是許多旅人歇腳的據點。
為了蒐集大溪的鄉野軼事,多次在大漢溪穿梭的文史工作者沈筠說,二次世界大戰後,武德殿東南側另建一棟三層樓的兵營。國民政府來台後,因先總統蔣介石經常到大溪度假,武德殿一度成為憲兵隊駐守的地方。
靜謐的午後,無風,繞過大溪區公所,走向大溪中正公園,與古樸建築的武德殿相遇。當年駐守於此的憲兵隊離開了,而曾經是軍警與民眾練武的據點,已逐漸淡去了昔日的陽剛風貌,開始擁抱溫柔的歲月風情,成為許多藝文活動的場域,藉由畫與影像,娓娓細訴著令人難忘的大溪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