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克襄
同樣擁有大面積的杉林和竹林,相對於溪頭,長壽山的遊客卻明顯偏少。但更多的泥土路,讓人從登山口便愉悅地徜徉於林道。
一路柳杉或香杉,各自形成不同秀美的針葉林。孟宗竹展現了綺麗的幽篁內涵,原始森林則在外圍,團簇成濃郁而蒼翠的環境。經常起霧下,這些景點又添增了夢幻之境,最近才逐漸形成網美景點。
林道上,我最好奇的是兩台昔時廢棄的貨卡。它們不是日治時期遺留的生活物件,而是三四十年前,山區重要產業沒落的見證。森林何以發展成今日的狀態,從這些車輛的殘存,一樣可找到有趣的線索。
初時,此地應該是伐木的環境,因而出現了林道,直通到長壽山山頂一帶。迅速砍伐後,開始栽種柳杉和香杉,包括一些孟宗竹林。大概在此時,兩輛貨卡和其它車輛一起,進到淺山工作,便未再下山。
抵達第一輛小貨車,車身盡乎腐朽,深陷於孟宗竹林和灌叢雜草間。從車身大小研判,約莫一‧三噸左右,應該是用來載筍。廠牌依稀可辨,乃日系Toyota。明顯凸出的後輪罩是鐵製的,過去應該設有擋泥板,車窗則為手搖式。從此處幾乎可判斷,此貨卡是七○或八○年代的車款。
再檢視車子裡,一具鐵製的油水過濾器。看來年代甚久,相當堅牢笨重。現今應該會以鋼塑材料製造,較為輕盈。
過濾器上寫著:Nissan Diesel Japan IN PUT。查核資料,一九五三年日產汽車收購另一家公司「民生產業」的股權,一九六○年更名為日產柴油。此物件強調「單流雙迴路柴油引擎」,簡稱為「UD」。
但我怎麼看都不懂,只知是具有新功能的產物,獨一無二的柴油車。據說後來便一炮而紅,在台灣大受歡迎。可能是得利卡之前,最愛歡迎的小貨卡。從過濾器和輪罩護殼等研判,此廢車少說有三四十年。
再往前行,約莫兩百公尺,當地叫翠竹林。竹林下,停著一部更大更完整的鐵牛仔。此部大鐵牛仔,最後的一里路,便是來到此處孟宗竹林歇腳。
它應該是載運竹子用途為多,終而在竹林深處結束工作任務。偌大的四輪空車,被陰森森的竹林世界包圍,農路也消失了,形成詭異的場景。不知它何時出現,農路可能後來才逐漸消失。竹林大量拓衍,車子陷入竹海,比前一部更有文明遺落的情境。
廢車車頭的引擎,凸起狀像美國學校校車的大鼻子。隨行的山友在台塑汽車製造廠工作,由此引擎造形和位置研判,此車應該還是日系製造。整個駕駛座的設備,排檔和起動等操作桿,都在駕駛坐右側車背,而非右手下方。
除了車頭設計老舊,排煙比較多。引擎彈簧、煞車輔助氣幫浦等等,都是古老的內涵。至於引擎啟動的拉環,還有剎車器和保險桿等等亦然。在在顯露,這是六○年代卡車的型式。
輪胎更是強而有力的證據。後面有四輪,前輪也有一對,都是深刻鋸齒的刻花輪胎,咬地力比較強,專門跑山路,適合防煞。兩個軸,四乘二。如今這種農用車都是後輪驅動,前面為直條輪胎。此一輪胎造型僅適合農路運送,一般公路難以長途行駛。
現今貨卡都無此內容,此車保存到現在,可算古董了。
駕駛座後有幾具廢棄的乳白色長形卡帶,過去專門用於卡車上聆聽音樂用。有一卡帶還殘留著歌名和唱者,諸如〈講什麼山盟海誓〉(黃乙玲)、〈挽仙桃〉(洪榮宏)、〈苦苦的愛〉(莊淑君)和〈病相思〉(成鳳),又或是〈誰人陪伴我〉,不知誰唱的;還有另一卡帶,上面只寫著〈昨夜星辰〉,並無圖像和文字,那是林淑蓉的成名曲,我大膽研判,整支卡帶應該都是林淑蓉的歌曲。
回去後逐一對照年代,什錦歌曲的卡帶,幾乎都是一九八七、八八時創作的,或者更早。當時林淑蓉當紅,因而有一專門卡帶也合理。駕駛的人一定愛聽台語歌,或者日本樂曲翻唱的情歌。貨卡放棄在此的年代,極可能是八○年代末。
貨卡周遭的孟宗竹林,從九○年代初起荒廢到現今。至於杉林伐木和栽種的時期應該更早。就我所知,五○年代到七○年時,孟宗竹用途最廣,經濟價值最高,此後一路漸次沒落,後來多以採冬筍和春筍多。竹材本身雖還具其他用途,但經濟價值已大不若前。
兩輛農用貨卡廢棄了,卻非古蹟文物,但從遺留的現場風物,判斷其用途和那個年代物產的遞變,進而了解一座中海拔山林的發展脈絡,還是相當饒富趣味。
日後遇到這樣的廢棄老車,我應該會花更多時間佇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