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變相之普賢菩薩/原位於安西榆林窟第3窟。
文/星雲大師
第六大願、請轉法輪(真理的傳播)
十方所有世間燈 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 轉於無上妙法輪
每一次佛陀說法,都會有一位當機眾,請問佛陀佛法大意,如《金剛經》的須菩提,《維摩詰經》的維摩詰居士,《法華經》的舍利弗,《妙慧童女經》的妙慧童女等,因為他們的請轉法輪,佛教才得以弘傳,我們才能聽聞宇宙人生的真理。
請轉法輪,是「真理的傳播」。過去佛陀同弟子講說佛法,大家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播佛的言教;佛陀涅槃之後,大迦葉發心召集五百羅漢在七葉窟做第一次結集;以及歷代許多高僧大德陸續結集及出版大藏經,才有了佛法傳播的因緣,眾生才有了離苦得樂的法門。然而,「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我們希望能夠常常聽聞佛法,就要效法過去的高僧大德,發心請轉法輪,讓真理的法輪,長長遠遠的滾動下去,饒益一切有情。
(一)請轉法輪的意義
請轉法輪,就是要弘揚佛法,傳播真理。所謂「法輪四諦東西轉,佛道逢緣左右通」,輪要轉動才能前進,才能東西南北的來去;法輪常轉,佛道才能在世界各地弘傳無礙。請佛轉法輪,是佛弟子應有的責任。當一切諸佛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時,普賢菩薩都會前往勸請,利益眾生。因此,我們也應該學習普賢菩薩,生生世世,禮請諸佛常轉法輪,自己也努力傳播真理。
法輪,是對佛法的喻稱。為什麼要以輪子來比喻佛法呢?印度古代有一種利器叫「卡克拉」,它的形狀像個輪子,可以當做武器,擊殺敵人,佛陀將之引申為「法輪」,表示以真理法輪,能摧破眾生的無明煩惱。《施設論》也說,轉輪聖王所有輪寶,能降伏四大洲所有怨敵;佛陀說法也是如此,能令一切不正確的見解粉碎無餘,所以將車輪喻作法輪。
《華嚴經探玄記》裡說,輪有四種含義:一、圓滿之義,佛陀所說的教法,圓滿無缺,如同車輪般圓滿;二、具德之義,佛陀所說的四聖諦、八正道等法,具足了法身、般若、解脫等種種德性,就像車輪具足軸承、輻條、內緣、輪圈四個結構;三、有用之義,佛法能摧破眾生的無明、煩惱,猶如轉輪聖王的輪寶,能摧毀山嶽岩石;四、轉動之義,佛陀的教法,猶如車輪輾轉不停,能遍及一切法界。
所謂「轉」,有轉動、旋轉、運轉等意思。佛陀成道後,為憍陳如等五人剃度,也為耶舍等五十人皈依。他指示大家不要長住在一起,應該分散到各處遍灑甘露法水,隨緣去弘法佈教;佛陀即將涅槃時,還允許弟子們在十字路口建立塔寺,供奉佛舍利,讓路過的人能經由思慕佛陀記住佛法的存在。這些都是在轉動法輪,讓法輪像水一樣,流向十方。
佛陀說法,轉動法輪,不是空談,都是為了利益眾生,為了讓眾生解除種種煩惱。而且法輪的轉動是永無休止的,是盡未來際都要不斷的轉動,才能普遍於十方世界,才能使一切的眾生依法修行,得到解脫。
因此,如果關起山門,不讓信徒來禮佛,法輪就轉動不起來;如果普門大開,信徒能來聽經聞法,法輪就能常轉無盡。同樣的,如果把佛經典籍束之高閣,一般人不容易接觸,就不是轉法輪;如果打開藏經樓,讓社會大眾都能來閱讀,就是轉動法輪。
如果只注重在山林荒野中修持苦行,不做弘法利生的工作,法輪就動不起來;如果能到社會上弘法利生,服務廣大人群,就是轉法輪;如果只知趕經懺,不能積極講經弘法,法輪就不轉;如果能積極講經說法,常辦多元性的弘法活動,接引廣大群眾,法輪就能轉。
為了改變佛教長期以來,只重視男眾,不重視女眾;只重視出家、不重視在家;只重視自了,不重視利他,這些種種封閉、保守錯誤的觀念。因此一九九一年國際佛光會成立之初,我即呼籲要推動佛教「從僧眾到信眾、從寺廟到社會、從自學到利他、從靜態到動態、從弟子到教師、從本土到世界」,以順應時代的潮流,回歸到佛陀平等精神的本懷,將佛教帶回人間,讓人間有佛教。
總之,要想利益眾生,法輪就必須不斷的向前滾動,讓佛教能在社會上活絡起來,為大眾所接受,法水才能長流五大洲。
(二)為什麼要請轉法輪?
既然諸佛說法都是為了利益眾生,為什麼還要勸請他們說法?《太子瑞應本起經》中說,釋迦牟尼佛成道的那一刻,他感受到他所悟到的真理,與世間的道理是相違背的。世人所沉迷的吃喝玩樂,在佛法裡是苦的根源;他所覺悟的道理,都是世間的真理實相,人們卻不能相信。這要如何傳道呢?不能傳道,還是入涅槃吧。
後來梵天出來請佛住世:「佛陀!請不要這麼想。雖然愚痴的眾生可能不相信真理,不過,很多有善根的眾生必定需要佛法、需要您的開導。請求佛陀不要涅槃,為廣大的眾生傳播法音吧。」因應梵天的勸請,佛陀才開始大轉法輪。
在《華嚴經‧離世間品》中說,普賢菩薩為何要請轉法輪?因為:「善能受持諸佛法眼,不斷一切諸佛種性。」主要原因,是為了讓眾生能擁有佛陀的智慧,讓信佛的弟子代代相傳,也讓世間的煩惱眾生都能得到清淨,讓佛弟子行菩薩道時,都能住在沒有煩惱的清淨世界中。
佛陀過去世為婆羅門童子時,在雪山修道,忽然聽見一個羅剎念道:「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雪山童子聽了,恍然大悟,內心歡喜踴躍,歎未曾有,乞求羅剎相告後半句。羅剎要童子獻出鮮血,讓他飽餐一頓之後才願意說。童子求法若渴,當下慨然應允。羅剎於是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童子即刻將這首完整的偈語寫於岩壁上,使後人都能知道其中的真理,這就是一種真理的傳播。
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在鹿野苑為過去曾與他一同苦行的憍陳如、阿說示、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五位比丘宣說四聖諦,這是佛陀最初的說法,也就是「初轉法輪」。
佛陀老婆心切的以「示相轉」、「勸修轉」、「作證轉」,來宣說他所證悟的宇宙緣起真理。佛陀雖然殷勤轉法輪,但是,如果我們不肯知苦、斷集,不肯修道、證滅,只想求佛,只想別人給我,自己不肯用功,這苦、集、滅、道的義理,就只是在三藏十二部裡,不能深入到家庭社會,無法深入到每個人心底。
從原始佛教的苦、集、滅、道,到大乘的「四弘誓願」,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誼,也是佛陀在世間轉法輪的終極目的。因為有苦、知苦,我們要「眾生無邊誓願度」;因為是集、斷集,我們要「煩惱無盡誓願斷」;因為是道、要修,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因為寂滅為樂,所以「佛道無上誓願成」。如此,再加上四攝、六度的行門,就是修道的圓滿了。所謂「法輪常轉,佛日增輝」,法輪若能常轉,佛教才能興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