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在上周的文中,我們討論到一位三十多歲的黃忠昌居士禁語、念佛三年往生,讓提問的劉葆光居士不禁疑惑,這樣的方式與做法,可以嗎?可能嗎?就念佛法門而言,是可以的,也是有可能的,但是我不鼓勵這樣做法,因為可以有更積極的方式及做法,接下來我針對這個問題再做進一步的分析。
生死事大,求往生不只是個人自身的問題,還有後續對他人、對社會的深遠影響,不管是好、是壞、正面、負面,都會有類似「餘波盪漾」的效果。如果那位黃居士已經年過耳順,或者更為年長,人生已度過大半,世間的責任已盡,退隱江湖俗緣已了,所作已辦,這時禁語、念佛求往生,順理成章,不但不會給人一種「消極、悲觀、厭世」的負面印象,反而可以對銀髮族起一些正面的示範作用。然而,那位黃居士才不過三十多歲,可能還未對家庭及社會有所回饋及貢獻,就急於求往生,難免會讓一般不了解佛教的社會大眾,對於佛教以及念佛法門產生相當程度的負面誤解,乃至對佛教或念佛產生疑惑、反感甚至於排斥,這就是為什麼我不鼓勵此種方式與做法的理由。
《阿彌陀經》云:「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經文中的「少」字,可以解釋為「稀少」或「缺少」,總之,想要往生佛國淨土,不是光念佛號而已,而是要「正助雙修」,善根福德因緣是必要的,而且愈多愈好,如果「稀少」或者「缺少」的話,就會成為往生的障礙與困難,所以厚植善根福德因緣,也是往生法門的重要修持項目。劉居士也提到,這位黃居士最後沒有重大傷病,也沒有臥病在床,也沒需要送醫院,但是有微恙,發燒,沒有辦法像一些高僧大德一樣,能夠預知時至,坐著就無疾而終,這也可能是福德因緣還不夠具足的顯現。
不過,我這麼評論也不能說就絕對有理,那位黃居士很可能有他必須這麼做的因緣條件或獨特理由,但是旁人不得而知,因此會產生某種程度的誤會。
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也就是說,如果那位黃居士有充分的理由,必須早早求往生,那麼他最好能夠事先讓家人以及至親好友知曉,即使家人及親友不見得都會完全認同,至少也可以有某種程度的理解,而不至於以訛傳訛,讓一般社會大眾對佛教與念佛法門產生負面的誤解,因而斷送了學佛與念佛的機緣。
總之,我們不能單純從事相的表面來作最終的論斷,而是要從事務的因緣條件及前後脈絡來分析,才能有如實的理解。接下來講兩個念佛往生的故事,可以讓大家對於上述的這個問題有一些啟發。
唐代有一位自覺法師,精進修道,智慧高深,通達經論,同時建寺、安僧、造佛像,弘法利生不遺餘力。後來,他造了一尊四十九尺高的觀音菩薩像,然後發願:希望以此功德,及早往生佛國淨土。
這樣的願行,感應到阿彌陀佛現身為他摩頂,但是並沒有答應當下就接引他往生,反而開示他:「守願勿易,利物為先,寶蓮生處,任從汝願」,也就是鼓勵他,守住往生淨土的深心大願不要改變,利益眾生為當務之急,佛國淨土七寶池的蓮華台已經就緒,等他度眾生圓滿之後,任憑他的願力選擇,自由前往。這就說明他和眾生還有深厚的因緣,阿彌陀佛要他住在世間,多去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未來能同生西方,共成佛道。
另外有一個不同的案例,就是宋代的瑩珂法師。起初他不守戒律,飲酒吃肉什麼都敢做,幸虧他還有自省的能力,覺得這麼下去,難免要墮入三惡道。後來有個機緣,他讀了《往生傳》,鼓舞了他很大的信心,就開始念佛。他不但念佛,還絕食念佛,念了三天,感應到阿彌陀佛現前。阿彌陀佛告訴他:「你還有十年的壽命,努力修行吧!」瑩珂就回答道:「這個世界太濁惡了,我煩惱深重,容易失去正念,擔心夜長夢多,還是希望往生淨土,來承事供奉佛陀。」阿彌陀佛恆順眾生,就說道:「既然這樣,你加緊用功,三天後就來接你。」果然,三天後瑩珂法師就蒙阿彌陀佛接引,寂然而化。
以上這兩個風格截然不同的案例,就說明了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還能夠加持我們個別的因緣條件,隨順我們個別的心願與機緣,讓我們的壽命能夠修短自在。我們想提早一點往生,阿彌陀佛也是有可能加持的。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