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秋天到了,又是候鳥遷徙的季節。而所有候鳥之中,雁鴨因體型較大,且遷徙時一大群呈人字形飛翔在秋季的天空,外型與樣態頗受世人矚目,因此也常被世人提及。
這樣蕭瑟肅穆的季節,這樣整體的顛沛流離,對於在戰亂之中被迫離鄉背井的遊子悲痛的心情,自是一種不可承受的觸動。當然,這也必然會挑起騷人墨客多愁的情懷。
中國人常以「鴻」、「雁」並稱,原因是,鴻雁其實是很類似的族群。可以說鴻是大雁,而雁是小鴻;更精確地說,「鴻」是「野鵝」,而「雁」則是「野鴨」。但其間的分隔有時並不那麼絕對與明顯,因此,「鴻雁」被世人並稱也就順理成章了。
由於「鴻雁」給人的意像是漂泊、流浪與別離,因此,蘇東坡曾以「雪泥鴻爪」來形容人生在飄泊不定的際遇中留下之足跡,有如鴻雁在遷徙途中偶然於雪地留下的爪痕。明日去處又不定,縱然之後偶然重逢,卻常已人事全非。
《詩經‧鴻雁》篇的「鴻雁于飛,肅肅其羽。之子於徵,劬勞於野」,說的是離家去服勞役的百姓,詩中以鴻雁代表「離別」。
唐代詩人溫庭筠的〈瑤瑟怨〉:「冰簟銀床夢不成,碧天如水夜雲輕。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則是描述獨居的女主人夜不成眠,聞雁聲而起相思之怨的情景。
古代交通以及通訊都不發達,因此,當人們年年秋天看著飛向遠方的鴻雁時,也就幻想著能靠鴻雁來代為傳達訊息給遠方的親友。
漢魏時期蔡琰的〈胡笳十八拍〉:「雁南征兮欲寄邊聲,雁北歸兮為得漢音。雁飛高兮邈難尋,空斷腸兮思喑喑。」剛開始是希望寄語而已,可是雁高飛秒難尋,這樣的冀望是不可能達成的,最後只能空斷腸且暗自思念而已。
漸漸地,古代詩人把傳達訊息到遠方的意念,逐漸轉向為更為實際的書信傳送。
《漢書》卷五十四〈李廣蘇建列傳‧蘇武〉曾記載:漢武帝想向匈奴人要回被羈留在北方的使節蘇武,匈奴人卻說蘇武已過世。漢使者騙匈奴王單于說漢天子曾射下一隻大雁,雁腳繫著一封蘇武的信,說他人在某一個沼澤中,因此把蘇武要了回來。
梁武帝蕭衍的〈代蘇屬國婦詩〉也用了這個典故:「忽聽西北雁,似從寒海湄。果銜萬里書,中有生離辭。惟言長別矣,不復道相思。胡羊久剽奪,漢節故支援。」
雖然這是騙單于的謊話,但後來的詩人紛紛使用了「鴻雁傳書」的典故,來抒發自己想念愛人的情思,例如宋代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不過,古時有秋雁南遷最遠只到衡陽的傳說。因此宋代范仲淹在他的〈漁家傲‧秋思〉一詞中,開頭就說:「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這裡的「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的倒裝句,意思是,要去衡陽的飛雁,對塞北一點也沒有留戀。
唐代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
詩中寄望離別之後,能藉著從衡陽歸來的鴻雁,捎來幾封你的書信。當然,鴻雁不可能傳信,詩人只不過是借個典故,叮嚀即將遠行的友人,要常常來信告知別後的訊息報平安罷了。
附圖書法是我自書的五言絕句:「野雁起霜寒,思君夜已闌。江風飄霰霧,月落荻花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