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霞
前陣子,讀了陳幸蕙的「馬拉松手記」,見她從跑步素人、到顛簸骨折、到完跑全馬,理出一篇篇的馬拉松哲學,如她比喻的人生及寫作過程──「是一場馬拉松」、「一種面對人生、破浪前行、大風無畏、自強不息的馬拉松精神」,激勵著眼前這個以疫情為藉口而休兵多時未練跑的我,也喚起我之前的半馬、超半馬挑戰。
因為天生左腿稍微短一點點,跑步時需要比右腿用力,我初初練跑時只是一股傻勁未覺察,導致半馬完賽時嚴重拉傷。之後練跑,我的身體發展成:用不同的重心跑,分散腿部的力量,例如用腰部帶動骨盆來跑。「不能停下來!」這是在賽程中,我一直告訴自己的,但在參加超半馬(二十五K)時,我才放棄一定要完美完賽、一定不能停下來走路的念頭。
那時,走了好大段路,遇見「關門主」醫護鐵人,他問我要不要吞一顆錠,精神會好一些。我婉拒了,我謊稱說我想「享受」走路,但其實那時,我幾乎已跑不動,卻又不想就這樣讓關門主「拎」回終點。我用手機播起快節奏的音樂,試圖激勵自己,猛地抬頭,才望見一早就經過的蕎麥花海,白茫茫地,美不勝收!我自忖著:是什麼……讓我忘了自己來時的路?忘了照顧身體的極限?
然而一‧六公里處,我仍再度跑起來,一路衝回終點。起跑前,醫護鐵人對我嚷著:
「ㄟ,妳下次挑戰的,就是四十二K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