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 (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問題二(續):
之前連續三周的文章裡,我用了不少篇幅引述《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經》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等淨土經典的文本,用意就是為了回答劉葆光居士的第二個提問中有關「經典裡面有沒有佛陀開示我們,如何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安詳往生的修行方法?」答案是:「當然有!而且內容豐富,應有盡有。」
其實,答案就在經典裡面,但不是立即「現成的」,換言之,答案並不是自動地「擺在眼前」,等著我們「不勞而獲」的,而是我們要主動去探索、搜尋、發掘,然後還要認真地用心研讀、思惟、參究,才會了解、領悟的。
然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問題的答案也幾乎就是「現成的」,我們也幾乎就是「不勞而獲」的,因為佛陀早就已經慈悲開示我們種種的修行與解脫法門,然後歷代的祖師大德,從印度、西域到東土,他們不惜生命,不辭勞苦,取經、翻譯、講說、註解……等等,千百年來,留下了可謂「無盡藏」的法寶,對我們來說,這豈不就是「現成的」?我們現在只需要在電腦鍵盤上動動手指,三藏十二部就可以呈現在電腦螢幕上面,讓我們一覽無餘,這豈不幾乎就是「不勞而獲」嗎?
如果擔心經典的文辭義理過於深奧難懂,也不用罣礙,在圖書館裡或者在網際網路上,都可以找到歷代祖師的註解,或者現代許多先賢大德的白話解釋,而不用像趙州禪師那樣辛苦,八十歲了還要外出行腳參學。單就取得經典的方便性而言,現代人實在是太幸福了,幸福到不知不覺變得懶惰、懈怠而渾然不覺,不思積極進取、探索法寶。
佛弟子每日早晚課誦,都要唱念「三皈依」,其中第二則「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那麼,我們如何能夠「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呢?人們往往會將這件事想得過於高深玄妙,而覺得無法契及,其實不然。我用兩個比喻來幫助大家理解如何能夠「深入經藏」:第一、要像探險家一般,有不斷「尋寶」的精神、熱情、勇氣與實際行動,不畏艱辛,鍥而不捨,百折不撓,才能夠深入「寶藏」之所在,進而挖掘到「寶物」。第二、要如同勤學武藝的練家子,一旦獲得了師父的傳授,或者得到了武林祕笈,就要勤於練功,老實修行,才能練就武林絕學。
在金庸的小說《神鵰俠侶》中,有一段頗富哲理的情節,武林前輩老頑童周伯通與小龍女在山中一處岩洞裡共論武學,老頑童對小龍女解說:武林絕學,聰明的人往往無法練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反而是有股傻勁的老實人才能夠練到登峰造極的境界。老頑童還以郭靖與黃蓉夫婦兩人為例,黃蓉是個絕頂聰明靈巧的人,而郭靖則是個憨厚老實的人,論聰明才智,郭靖遠遠不如黃蓉,但是論武學造詣,則郭靖遠在黃蓉之上。
其實,不論是世間法或是出世間法,道理是相通的,包括佛法的修持與武藝的練功,兩者要能夠成就,關鍵不在於個人聰明才智的高下,而在於個人實踐功夫的深淺,也就是能否老實修行,有無恆心毅力,是否鍥而不捨。
大勢至菩薩說:「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祖僧璨大師〈信心銘〉云:「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天皇道悟禪師曰:「但盡凡心,別無聖解。」以上這些法語,在在開示、提點我們,修行不須挑三揀四,而要直下承擔,勇猛精進。多年來,我也以兩句「慧開心法口絕」勉勵學生:其一、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其二、絕招、絕招,練絕成招。
再回到經典的內容,對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這三部經典,雖然繁簡不一,但是都講到阿彌陀佛的慈悲接引,《阿彌陀經》簡單扼要地以一句話概括:「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觀無量壽經》則詳述九品往生的情況,佛、菩薩會持不同等級的蓮花台前來接引。
總而言之,屆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一定會「到府接送」,既然是「到府接送」,怎麼會不事先通知你而讓你「預知時至」呢?(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