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探測 台灣不缺席

文/酉方 |2022.11.12
2376觀看次
字級
台灣中央大學北極探測隊在克服疫情下的重重關卡,首次以台灣團隊的方式成功進入北極圈展開跨領域整合性研究。圖/郭陳澔、張文和提供
去年第一次帶團在Aavatsmarkbreen冰川前合影。左起管卓康、張文和、郭陳澔。圖/郭陳澔、張文和提供
台灣大學與中央大學團隊合影。圖/郭陳澔、張文和提供
圖/郭陳澔、張文和提供
去年第一次台灣團隊與波蘭研究人員合影。圖/郭陳澔、張文和提供
團隊合力回收在野外的地震儀。圖/郭陳澔、張文和提供
圖/郭陳澔、張文和提供

文/酉方

郭陳澔 感動聆聽冰川天籟

今年暑假,由台灣大學及中央大學組成的「北極探測隊」,順利出發了!相較於去年的經費不足、疫情阻撓、困難重重,今年似乎兼具了天時、地利、人和……

「去年我還在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任教,只有科技部、外交部及中央大學,提供了有限的經費,加上當時疫情才剛緩解,不論進入北極圈的挪威或回程返抵台灣,都要長時間居隔,所以一度很遲疑是否要成行……」但最後,郭陳澔和另兩位研究員張文和、管卓康,還是達成一致決定:為什麼不去,試試又何妨?

考進地質系猶如天選

認真回想起來,今年46歲的郭陳澔,當年考進台大地質系,及後來專業研究地震,都是一趟趟意外之旅。他笑說。當初考進地質系時,曾被家人、朋友懷疑:玩石頭能有什麼出路?他卻在冥冥中感覺自己「似乎是被老天選擇的不二人選」……

「說也奇怪,讀書過程中,不是沒有想過要轉系,但去別系修了各種學分,不論怎麼考,成績都只在及格邊緣,彷彿注定我就是要留在地質系……」台大海洋所碩士畢業後,考進中央氣象局擔任助理研究員,正好那幾年台灣地震頻頻,郭陳澔便對地震產生了高度興趣,隨後前往紐約州立大學進修,並完成博士後研究,返台進入中央大學地科系任教。

最享受卡關時的失眠

或許在別人眼中,郭陳澔是個很另類的學者。「大多數人,很怕腦子有解不開的事牽掛著,更不喜歡想問題想得睡不著覺,偏偏我很享受『想一個問題想到失眠』的感覺……」雖然遇到卡關時不免煩惱,但滿臉收不住的笑容,見證郭陳澔始終樂在其中。

郭陳澔笑言,地質學者經常要在自然環境中蹲點,工作的CP值極低。「換算下來,時薪不到200元。」儘管研究過程辛苦,但每當透過地震儀聽到來自地底岩石斷裂的「聲音」,又讓他覺得「做自己喜歡的事」是有錢也買不到的無價寶,而這份對地球科學的熱愛,也讓他堅持至今。

學術界首團插旗北極

「台灣過去也有過學者前往北極做研究,只是大多是跟團,比較缺乏主導性。」郭陳澔連續兩年組團前往北極,探測冰震對融冰、全球暖化及海嘯的影響,更結合同系張文和教授對永凍土的地質研究,成為台灣研究團隊插旗北極的第一團,所收集到的數據,對全球地科學者,都是無比珍貴的資料。

去年經費有限,郭陳澔帶領的團隊僅能做地質與冰震的調查,今年二月轉任母校台大地質系任教,得到外交部、科技部及兩所大學支持外,更多了國家海洋研究院、教育部等單位贊助,不但團隊人數擴充為15位,更趁北極永晝分兩梯次進行調查,分別由中央大學應地所倪春發所長與郭陳澔帶團下,研究項目更為多元,包括地質調查、溫室氣體濃度、冰震監測、永凍土層調查與海洋監測等,收集到前所未有的冰川地質資料。

聽到冰石聲雖苦猶樂

然而在歡欣收穫的同時,團隊也經歷辛苦的冰原歷險記。他們在事先聯絡好的波蘭哥白尼大學極地工作站,進行無人機空拍,冰河地形、地質與地球物理等探查;在冰河崎嶇地形上,背著工具行走6天約60公里,成功挖洞布放40顆地震儀,記錄冰川融化後的冰震概況。

「人類一直對每年『流動』僅幾公分的冰川充滿好奇,但過去60年,由於科學儀器不發達,幾乎沒有一位科學家能記錄它的動態變化。」但如今,一個體積袖珍的地震儀,就能隨時記載冰川的震動和龜裂。「它就像竊聽器,幫助科學家聽見冰川流動的聲音。」這也讓郭陳澔成為國內親耳聽見這道聲音的第一人。



張文和 兩度和北極熊相遇

來自波蘭的張文和教授(Giletycz Slawomir Jacek),從小喜歡玩各式各樣的化石、石塊,也順利在母國取得地質碩士學位。去年和今年,更參與中央大學北極探測隊,前往研究永凍土厚度及消融情況,為台灣團隊獻出智慧、保留紀錄。

來台再續地質夢

20年前,因為喜歡台灣,張文和飄洋過海來台灣。一開始,只能靠教英文維生,後來因為難以忘情石頭,在某個機緣下前往中央大學,擔任馬國鳳教授的助理。

「我真的很感謝馬教授不但讓我回到石頭的世界,還鼓勵我在中央大學攻讀博士班。」來台20年,張文和不但取了中文名字,中文聽說讀寫都難不倒他,更完成博士學位及博士後研究,並因去年前往北極探索永凍土,而被學校聘為助理教授。

成功的科技外交

「台灣的高山有很多值得研究的石頭,但因為不能破壞森林生態,我的研究主題比較偏向造山運動、極端天氣事件與自然災害……」兩次前往北極,團隊透過張文和,與波蘭哥白尼大學長駐在北極的工作站密切合作,減少團隊很多事前的摸索,也在波蘭台北辦事處的穿針引線下,順利替台灣進行了一次「科技外交」。

張文和說,除了在冰原上負重前進,最緊張的莫過於挪威當局一再提醒的「出門一定要帶槍」,因為在做研究的斯瓦爾巴群島,很可能會遇到北極熊來附近覓食。

北極熊逛街覓食

「不是每個人到北極都能遇到北極熊,但我正好兩次都遇到了,很幸運,很驚險。」但基於全球保育,雖然挪威政府准許研究團隊配槍,但真正遇到北極熊時,並不能射殺牠,只能對空鳴槍,把熊嚇走。

「其實北極熊看到人類也是會轉身逃走的,所以兩次巧遇都是遠遠對望。」無論如何,在研究地底下土壤及岩石的過程中,還能和北極熊相遇,看到北極熊在工作站附近逛大街,成為張文和一生中相當難忘的經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