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整理/黃朵而
大徹大悟很難,但每天有一點小小的開悟是可能的,每天想通一些小小的道理,一生中,就是不斷用心去開悟。各行各業的人在生命當中,都有所悟,也影響著周圍的人,來聽聽他們如是說……
01
楊子璇畢業於大安高工,由新住民媽媽獨力撫養長大,後來母親罹癌接受化療,楊子璇不得不兼差工讀來維持生活;後來她透過成績申請獎助學金補助,高中三年自給自足,並且名列前茅,今年考上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楊子璇認為:
「如果人生沒有一點波浪,就不會成長,自己會向困境學習,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02
法國模特Sylviane Degunst在54歲時才入行,她替PRADA等精品拍攝時尚大片,也成為《衛報》的常駐模特兒;擁有一頭白髮的她,除了坦然接受年齡帶來的變化,並在2020年出版《我,老而且美麗》,分享人生經歷。Sylviane Degunst說:
「我認為女人的魅力並不來自於年齡的多寡,而是源自於她的內在,以及如何感受這個世界。」
03
李清玉在歐洲自助旅行期間,在公車認識挪威籍丈夫,婚後定居挪威第3大城市特隆赫姆;成為母親後,生活難免會圍著孩子打轉,為了找回自己,3年前她踏上北歐聖奧拉夫朝聖之路,從瑞典開始,徒步走600公里回到居住地挪威。李清玉分享:
「進入人生下半場之前能愛上走路,真的是一件很棒的事。人生即朝聖,我希望能夠一直走下去。」
04
作家黃大米的人生上半場,經歷新聞媒體業的高壓工作,導致健康發出警訊,後來轉職為人力銀行編輯總監,卻面臨被資遣的窘境;2018年她一篇關於青年求職的文章爆紅後,黃大米以此為契機,開始經營粉絲頁、寫作,躋身暢銷作家之列。她說:
「你原來想走的路不見得會開出一朵花,但你去走另一條路,也許有花園等著你。」
05
小偉(化名)在越南出生,11歲才來到台灣,經常因為口音、溝通、個性等,和同學產生誤會;所幸他在「高關懷及受保護處分少年就業輔導計畫」中,慢慢學習到人際相處與工作的技巧,逐漸適應社會、找到向前的目標。小偉分享:
「現在的我,在工作裡找到成就感,身邊多了一群像好朋友的工作夥伴,他們都是我的星星。」
06
王明堂精通金工、手工雕刻、植物染、書畫及燒畫等工藝,並於屏南社區大學擔任手作工藝講師,帶學生將在地生態環境、文化特色意象融入創作;從小聽恆春民謠的他,將燒畫結合月琴,把印象中「老古板」的彈唱,提升成藝術藏品。王明堂說:
「我的音樂細胞遠不如傳唱師,就用藝術專長為恆春民謠推廣盡分心力。」
07
古明政與周青10月9日,以8天16小時54分11秒的成績,完成中央山脈全境縱走,寫下國內登山界的歷史新頁;兩人的旅程全用影像記錄,預計明年搬上大銀幕;導演楊守義分享,《赤心巔峰》紀錄片是他挑戰強度最強的拍攝,但他表示:
「台灣很小,卻塞了這麼多的大山,怎麼能不透過故事,將中央山脈的臉呈現出來,再怎麼難拍,也要克服!」
08
葡萄牙35歲藝術家柏爾達洛(Artur Bordalo)為了揭示濫丟垃圾的問題,10年來到處回收廢棄物,以噴漆加上拼裝方式,展開藝術雕塑行動「大垃圾動物」(Big Trash Animals),讓垃圾變成牆上的裝置藝術,希望喚醒人們環保意識。柏爾達洛說:
「世上仍有太多東西正被浪費、丟棄,從藝術的角度來看是有趣的,從生活的角度來看卻很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