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吳娟瑜
在爸媽離婚協議書上,致強每個月隔周可以和爸爸碰面,但是見到爸爸,等同需要見到「阿姨」,這對十五歲的他,實在是莫名的憤怒。
每回從「爸爸的家」回到「媽媽的家」,致強不喜歡媽媽緊迫盯人、問東問西,乾脆關進臥室,然後見到東西就砸。總要在媽媽大聲制止,或同住的外婆、小舅在門外好言相勸,他才精疲力盡地倒頭就睡。
憤怒後的冷靜
這一夜,致強醒來時,看到書桌凌亂不堪,衣櫥裡的校服、運動服、襪子……散落一地。房門外一片寧靜,都半夜兩點多了,想到隔天周一要繳交作業,於是在書桌挪出個空位開始抄寫英文作業。
「叩、叩、叩」輕輕的敲門聲,致強隔了五分鐘才起身開門,已沒看到人影。客廳一片漆黑,低頭一瞧,有個托盤上擺著三明治和熱巧克力。彎身去拿時,還看到一張紙條,上面是小舅的字跡:「學會對自己溫柔」。
小舅正在大學念諮商心理學研究所,他們兩人常一起打籃球、唱嘻哈、聽演唱會,同進同出的關係,讓致強對忙碌而缺席的爸爸覺得可有可無。
「學會對自己溫柔」?
致強一邊咬著三明治,一邊思索著小舅究竟想提醒他什麼?「我對自己不夠好嗎?」「我亂發脾氣是想對堅持離婚的媽媽報復嗎?」「為什麼討厭那個阿姨?」「我看來自暴自棄嗎?」
英文作業寫完了,點心也吃完,致強決定隔天下課後找小舅聊聊,什麼是「學會對自己溫柔」?
小舅脫胎換骨
星期一下課後,致強一到家,正巧小舅也在屋內,致強拿出「學會對自己溫柔」紙條,在小舅眼前晃了一下,又指指房間,小舅有默契地點頭隨後進入。
原來小舅學的心理學以正念訓練為主,他鼓勵致強注意內心正在進行的感覺,同時容許這些感覺(不管是正面,或負面)的存在。「練習多體驗內心的變化,對這些念頭不去批評論斷,容許自己有各式各樣的反應,也就是用開放的心態接納自己……」致強似懂非懂地聆聽,內心平靜許多。
「外公真的對你很兇?」致強忍不住了,對於已經過世的外公,他沒什麼印象,只能從家族照片中看到一張嚴肅不快樂的臉,還有外婆和媽媽每回談起外公,兩人總是突然壓低了聲音。
小舅成熟穩重的模樣一直是致強的典範,沒想到他也有不堪的過往。聽媽媽說過,軍人出身的外公對小舅總是不滿意,不是罵就是打,導致小舅有一段時間常逃學、逃家,與不良少年混幫派……直到高二時,有一天,盛怒中的外公心肌梗塞,走了!小舅一夕之間也沈默不語了。
「致強,小舅當時慌了,人生突然變調,我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我不停地自責,咒罵自己不孝,但一切已來不及了。這就是為什麼此刻我想陪伴你,你可以對生命中發生的事不滿,但不要對自己苛求太高,小舅也是在心理學領域中慢慢穩定自己的信念,重新找回自己。」
跟自己做朋友
「小舅︱︱你說要對自己溫柔,這溫柔兩個字不是很女性化嗎?」致強調整了坐姿,他一臉困惑地問小舅。
「哈哈!我們不要被刻板印象限制了,溫柔可以中性化,就是善待自己的意思,願意接受人生所有發生的事,學習觀照自己的心思,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聊到這裡,傳來外婆和媽媽陸續喊著:「吃飯嘍!」
「哇!好幸福啊!」小舅笑瞇瞇地對致強眨了一下眼睛,然後把手搭到致強肩上,兩人走出房門時,致強心中已暗自決定︱︱從今天起,不但對自己好,也要對所有家人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