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竹籠茨傳統工藝登錄者李養。圖/文化資產管理處提供
【記者羅智華台南報導】為保存重要傳統工藝,文化資產管理處日前召開文資保存會議,通過「竹籠茨」為台南市傳統工藝,匠師李養為保存者;另新增登錄「金銀細工」藝師蘇啟松以及「藝閣」藝師吳震星、梁添發三人為文資技術保存者。
多數人可能沒聽過「竹籠茨」,其實這是台江地區的傳統家屋形式,因早年當地是旱澇之地,加上曾文溪還未建造堤防,常氾濫成災,居住在那裡的先民為求安居,於是發展出竹籠茨的建築工法,讓「竹籠茨」成為台江地區獨特在地文化。
出生在安南區新吉庄的李養,從小就隨父兄學習竹籠茨工法,國小畢業後正式加入工班。他不只熟悉竹材特性與建屋尺寸規範、風土等知識,工法亦十分細緻,讓竹籠茨整體建築結構及造型順應當地環境。除反映出先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生活方式,也彰顯出人與自然共生的巧思智慧。
獲得文資技術保存者的蘇啟松,從事神明帽冠製作有將近四十年之久,不僅對金屬工藝技法相當熟稔,作品獨具風格。這些年來他持續在校園及社區講習班授課,對傳統工藝保存與推廣不遺餘力。
而傳統藝陣中常見的藝閣,亦是展現台灣在地特色的重要一環。今年分別登錄為技術保存者的吳震星及梁添發,兩人都對藝閣創作投入許多心力。像是自小拜師學習彩繪的吳震星,從木工、電子線路、糊紙工藝等藝閣保存所需技巧都難不倒他,還創立「天一企業社」,帶領家族成員一起投入傳統藝閣製作。
梁添發則從小跟隨父親梁銘哲學做糊紙、藝閣、花燈及醮壇搭設等技藝,創立「古都民俗實業社」,集傳統藝閣製作技術於一身,近年還結合電動聲光元素,為傳統挹注創新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