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縣市長選舉,桃園、新竹兩位市長當選人張善政、高虹安,都從理工學科畢業、在國內外科技大廠任高管或要職,也都有名校博士學位。選舉活動期間他們被對手視為勁敵,鎖定「揭弊」,或羅織罪名,或費鉅資印雜誌型、汙名化文宣塞信箱。兩人回應節奏不同,唯都說理清晰有實事求是風格。
台灣選舉,從法、政、醫、農、文等領域出線的候選人頗多,理工人才就業機會多,投入職場能賺高薪,跨域從政者有限。
今年初政黨提名階段,藍營曾看好畢業於成大測量工程系,有交大博士學位的徐欣瑩,和台北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碩士李四川。徐曾當選新竹縣議員和立委,也曾與宋楚瑜搭檔選副總統;李曾任新北與高雄市副市長。但徐、李二人均婉辭勸進,李只助選而不參選。
多年前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比較中美兩國領導人學經歷背景,介紹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是水利工程師,前任江澤民是電力工程師,總理溫家寶有地質工程專業。當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九位常委,有八人具工程師專業。這樣的領導班子致力基礎建設,集中力量推行國家現代化工程。
同時段的美國政治圈多律師,總統柯林頓是耶魯法學博士、歐巴馬是哈佛大學法學博士、民權律師;國務卿希拉蕊耶魯法學院畢業生、律師;現任總統拜登,當年任歐巴馬副手,是雪城大學法學博士。美國參眾議員多擔任過律師,具法學資歷者更多。
《經濟學人》分析律師基於學習和工作訓練,從政後擅長就基本原則討價還價、爭論是非並歸責。工程師則思考應如何組成一套可運行的物理結構,以完成任務。
其實術業有專攻,法律人保護人權,主張正義,擅長從繁瑣細節中辯證是非,定紛止爭。
良醫良相,都關懷人的生存、處境與幸福;北宋名臣范仲淹早有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志氣,因為兩者皆本仁愛心惠民濟世。
台灣開始地方自治選舉早期參選者,不乏出身工程專業者當選縣長;前行政院長孫運璿、前政務委員李國鼎、前經濟部長趙耀東等都是工程師從政標竿。科技業界人士助選時曾說,工程師不一定什麼都厲害,但基於職業訓練較能務實任事。譬如遇道路天坑、鑿隧挖斷水脈等不虞之災,工程師總會想辦法團結工班、構思方法、積極處理;至於災禍肇因是重車超載、地質問題、歸責於誰?是次級待辦事項。
國際政經形勢流變,事業體已認知必須吸納跨領域專才效力,降低外部不虞之變的風險。晶圓大廠台積電今年二月開缺,徵求具有國際政治經濟分析能力的政治學博士任職。因為新冠疫情和中美競爭加劇,歐美日都警覺半導體產業之關鍵地位;台積電需要國際、政經專才分析情勢,供內部決策,避免失誤。
美台商會長韓儒伯日前受訪說:「過去台灣企業傾向不參與政治和政策,那些日子已經過去。」他提醒台灣企業,必須開始學習參與政治,在公司內可設立政府關係與事務部門;有人才與編制及經費,才能有效影響政府或政策。
企業借重多元人才共商經營決策,科技與政經同堂互補,這樣的模式當然也提醒各政黨,應訪才育才鼓勵多元參與。這次桃竹兩市選民的抉擇,與兩地產業若合符節,期待科技人的視野能為政治開創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