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我從高中到現在,常吃完飯就胃痛。」一位三十幾歲女病人以右手摸著上腹痛苦地說。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主任朱光恩心想,胃痛二十年太怪了,於是安排她做腹部超音波,果然問題不是胃,是一堆膽結石導致慢性發炎引起疼痛。開刀清除結石後檢查發現,膽囊經過結石長期摩擦,慢性發炎到出現癌化跡象,若未經處理,就會演變成膽囊癌。
這位女病例屬於慢性發炎的膽結石,容易被忽略,牽連出胰臟、癌化等大問題。「一吃飯就腹痛,要高度懷疑膽結石。」朱光恩說,當人吃東西,膽囊就會反射性地收縮,這時如果碰到了結石,可能會輕微疼痛,也會導致膽汁分泌的比較不好、消化不良,常見腹脹、打嗝、放屁等症狀,病人常誤以為是胃痛,做胃鏡仍找不到原因。
要預防膽結石,得先掌握造成結石的主要原因。朱光恩分析,有三個生理因素和兩個行為因素,都會增加膽結石產生的機會。這三個生理因素是水分太少、膽固醇過高、地中海型貧血導致的膽紅素過高,這些因素會導致膽汁太濃稠,或是容易在膽囊中生成結晶,進而變成結石。
另外,水喝太少、兩餐間隔太久,這兩個行為因素都會讓膽汁變濃稠,增加膽結石風險。
朱光恩解釋,前者是因為會導致身體缺水,膽汁變濃容易結晶,後者則是因為長時間不進食,膽囊長時間沒有反射性收縮,膽汁中的水分會被再吸收,愈來愈濃縮,也容易產生結晶。很多忙到沒空喝水、沒空吃飯的工作,罹患膽結石的人都不少,醫護人員就是如此。
朱光恩建議,「規律運動、多喝水、低糖低油高纖飲食、定時吃飯」都是預防膽結石的重點,有地中海型貧血或膽結石家族史的人必須要更認真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