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開辦水中救生課程並納入嚴格的「海訓」,讓救生員有能力應付不同形式的水中救援。圖/中山大學提供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中山大學臨海又有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重視海洋教育並開辦水中救生課程,還納入嚴格的「海訓」,以增進學員了解不同水域的不同救生方式,集訓54個小時,學員要通過潛泳、25公尺拖帶假人、模擬救溺等,並不容易。
中山大學今天指出,中山是全國唯一開辦具有學分的水中救生課程,這一期課程經過1個月共54小時的集訓,有8人通過教育部體育署救生員檢定考試,成為具有執照的國家級合格救生員,同時也大大提升校園水域活動安全能量。
中山大表示,救生員除擁有完備的知識,更要有好的體能,學員在水中救生課程開訓前會有基本游泳能力檢測,6分鐘內要完成100公尺蛙式及100公尺自由式,每堂課前,學員要完成救生4式才開始課程,訓練後期因應海上長泳需求,學員都要能游到1600公尺距離。
中山大學西灣學院運動與健康教育中心副教授羅凱暘指出,學員要通過體育署檢定取得救生員證照並不容易,學科考試外還需通過200公尺救生4式、3分鐘踩水、20公尺潛泳、25公尺拖帶假人、模擬救溺、拋繩救援、長背板救援、心肺復甦術及異物哽塞救援等術科測驗等。
,尤其測驗有時限,且動作需符合標準,更加深了檢定難度。
羅凱暘說,救生員的培訓首重領導與決策力,在危急的狀況下做正確判斷,才能執行最佳救援。尤其面對泳池、湖泊、河流或海邊等救援各有不同特性,救生員當下應變判斷都是生死交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