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母狗仔」是早年家戶祭拜祈求六畜興旺的供品,也是農家的手工藝品之一,但隨社會變遷,雞母狗仔幾已消失在供桌上。許明焱退休後重拾幼年興趣,鑽研雞母狗仔傳統技藝,成了他到學校當義工與學童分享歡樂的絕活。
【本報台北訊】「雞母狗仔」是早年家戶祭拜祈求六畜興旺的供品,也是農家的手工藝品之一,但隨社會變遷,雞母狗仔幾已消失在供桌上。許明焱退休後重拾幼年興趣,鑽研雞母狗仔傳統技藝,成了他到學校當義工與學童分享歡樂的絕活。
很多人把雞母狗仔和捏麵人搞混。許明焱說,雞母狗仔原料是蓬萊米、糖及食用色素,祭拜神明後就成為小孩零食;捏麵人外型較精緻,使用工業色素上色,是不可食用的玩具。
他說,雞母狗仔的起源和冬至有關,冬至習俗上要吃湯圓,家家戶戶都搓圓仔,小孩隨意把湯圓捏塑成各種動物型態,農業社會以雞、狗等造型最常見,所以被稱作「雞母狗仔」。
許明焱捏雞母狗仔的兒時記憶一直放在心中,退休後想到學校當義工,苦惱該與孩子分享什麼,他想起雞母狗仔的手作經驗應能和孩子打成一片,但五十年沒做,連怎麼備料都忘了,遂向長輩請益,還花錢學捏麵人,融合各方技術菁華後,走進校園教學。
許明焱說,孩子初學容易失敗,為增加學生成就感,他先拿出紅龜粿模具讓孩子套用,省略捏塑技術,接下來才讓孩子練習簡單造型,捏豬、捏元寶,最難捏的是雞,雞脖子不容易捏塑。許明焱後來成立雞母狗仔民俗文化工作室,至今二十三年,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