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消基會日前公布市售各種通路抽檢80件蔬菜結果,整體不合格率高達36.3%,與衛福部食藥署通度端抽檢的9成、農委會源頭抽檢的98%合格率相距甚遠;農委會表示,受到極端氣候影響,病蟲害多,消基會提供風險高資訊,未來蔬果上市前,會加強抽檢,同時加強農民輔導。
農委會昨召開「農產品農藥殘留檢測,政府持續加強把關」記者會,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表示,今年10月的氣溫比往年均高的1.9度,有的鄉鎮甚至平均高2度,在8月氣溫平均高1.4~1.5度,這樣的高溫下,對病蟲害有加速情況;病蟲害多,農民沒有辦法很即時的回應,因看到病蟲害,會不自覺多噴一些農藥,或是用其他方式管理,也會間接造成農藥殘留風險提高。
陳駿季表示,因此要更積極防治,建構良好病蟲害監測網,監測病蟲害密度,當取縣上升到臨界值,透過區域防治,才能夠有效讓田間用藥安全達到合理水平。
農委會主要是進行農產品上市前檢驗,包括蔬果、茶葉、蜂蜜,整體而言,2020年到2022年抽檢數量超過2萬多件,不包括質譜儀篩檢測,除2021年菜豆類合格率88.4%偏低,整體合格率維持97%、98%。
若農產品田間取樣檢測合格率達98%,但為何到末端消費市場,農產品不合格率卻超過30%?他表示,消基會的抽驗,是鞭策農委會上市前抽樣、輔導的重要依據,消基會在特定季節定期抽檢,有些因極端氣候影響,病蟲害防治相對比較困難。
他說,因此未來監測會重新設計取樣時間點,並非1到12月平均分配,而是針對高風險的作物,特定的季節(如夏季),針對重要的品項,加強監測,持續推動病蟲害綜合管理(IPM),唯有源頭有效攔阻,才會讓消費者放心使用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