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師表示,焦慮症或憂鬱症,都與身體慢性發炎,造成「血清素」不足有關。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焦慮症與憂鬱症都是常見身心科疾病,精神科醫師表示,焦慮症或憂鬱症,都與身體慢性發炎,造成「血清素」不足有關。身體製造血清素的必要營養素,日常可從乳製品、香蕉及堅果類等食物中攝取。
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成癮精神科主任陳紹祖 ,今(4)日在2022台灣醫療科技展專家講座中指出,血清素分泌助眠褪黑激素,血清素減少也會影響睡眠,因此要預防焦慮、憂鬱與失眠,平日應注意補充營養,避免身體產生慢性發炎反應。
陳紹祖說,焦慮是一種情緒,特徵是緊張感、擔心的想法和身體變化,身體症狀包括胸悶、心跳快、出冷汗、顫抖、頭暈、血壓升高、腸胃不適;而「焦慮症」,不同於由壓力引起的短期焦慮,通常是持續六個月或更長時間,患者可能會由於擔心而逃避某些情境。
陳紹祖提到,焦慮症與憂鬱症就是「身體發炎細胞變多」且反應強烈,進入大腦引發更多反應。人體與情緒相關的單胺類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多巴胺等都明顯下降,就會出現「情緒低落」現象,造成整個大腦過度活化、變得混亂,無法有效率解決問題。
陳紹祖分析,焦慮症和憂鬱症約40%為中等程度遺傳性,相關人格特質為「神經質」,生長和環境風險因素,包括養育方式、創傷或忽視等,早期生活逆境與當前壓力,都可能造成影響。其中,焦慮症和憂鬱症患者,常見於大腦中用於調節情緒的「前額葉邊緣系統」神經迴路改變。
因應新冠疫情,花蓮慈院中西醫研究團隊研發「淨斯本草飲複方」,在動物實驗上,發現服用淨斯本草飲濃縮液,可以減少發炎反應。而焦慮症與憂鬱症跟發炎反應有關,因此陳紹組也在今年著手研究使用「淨斯本草飲濃縮液」輔助焦慮與憂鬱的治療效果;結果發現,每日增加服用高劑量與低劑量,均可改善焦慮與憂鬱症狀,高劑量效果更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