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時期】力行沙門精神

文/釋惠敏 |2022.12.11
3197觀看次
字級
法鼓文化出版
智利礦災,礦工們儼然發揮「沙門」精神,奇蹟生還。圖/美聯社

少欲知足,耐苦、耐餓、耐勞,視死如歸,乃至捨身救眾,這些都是有助於解脫的生活態度,可能也能助我們因應天災人禍等災難。

文/釋惠敏

最近,因為俄烏戰事,敝人也被問到:我們如何因應戰爭之民生資源困境?我個人覺得我們可以學習「沙門」精神,耐苦、耐餓、耐勞。佛教僧團是屬於「沙門」(śramaṇa,勤勞苦行者),意譯為「寂志」,志求於「寂滅」(涅槃)的人。

印度宗教將人生的理想生活分為四階段。第一是「梵行期」(學生期),依師學習;第二是「家住期」,成家立業;完成在家目標,移交下一代後,進入第三「林隱期」,林間修行,志求解脫;最後是「棄絕期」,棄捨一切,雲遊托缽,專注解脫。

唐朝普光之《俱舍論記》卷1也記載:「依婆羅門法,七歲已上,在家學問。十五已去,受婆羅門法,遊方學問。至年三十,恐家嗣斷絕,歸家娶婦,生子繼嗣。年至五十,入山修道。」

其實,農業社會資源無常,等到將家庭責任交給兒女之後,為了減少家庭資源負擔,出家托缽維生,對社會只求最基本能夠維持生命的食物或衣物數量即可,這是「林隱期、棄絕期」的生活態度。

但若想專心於解脫的人,可不經歷家住期,直接進入林隱期或棄絕期,這類修行人被稱為「沙門」,因為他/她們能捍勞忍苦,以最少資源需求的「三衣一缽」之沙門精神,少欲知足,耐苦、耐餓、耐勞,視死如歸,乃至捨身救眾,這些都是有助於解脫的生活態度,可能也是我們因應天災人禍等災難的學習榜樣。

因此,《瑜伽師地論》卷25將「1.具足正信、2.無有諂曲、3.少諸疾病、4.性勤精進、5.成就妙慧、6.少欲、7.喜足、8.易養、9.易滿、10.具足成就杜多功德、11.端嚴、12.知量、13.具足成就賢善士法、14.具足成就聰慧者相、15.堪忍、16.柔和、17.為性賢善」等17種「沙門莊嚴」(沙門美德)作為「禪定資糧」或「離欲道資糧」之壓軸條目。

生命三三三法則

我們也可以從野外或災難求生「三三三法則」來了解人類「耐寒三小時、耐渴三天、耐飢三周」(沙門精神)的限度,正確地計算與善用我們的身心資源,比較不會恐慌,浪費精力找尋食物,或無法避風寒,導致失溫、脫水而致死。

台灣急診醫學會野外醫學委員會主任委員高偉峰醫師說:於山難意外時,先找到可防風遮雨等避寒處所,如山洞或大樹下,用外套、雨衣、大塑膠袋等物品包裹身體;如果身體溼了要盡快弄乾,避免風寒效應加速散熱與失溫。每日飲水應掌握「少量多次分配」原則,避免一次喝太多水,每日飲水至少應維持一百西西,如此做好保暖與飲水,耐飢可達到三周乃至一個月。

二○一○年八月五日,智利發生礦災,三十三位礦工深陷七百公尺地下的礦坑,專家估計只有百分之一的機會救援可能成功,因為受困礦工只有足夠十人撐兩天的食物及四十天的水。此外,如此有限的資源,若是你爭我奪,弱肉強食,淒慘如地獄。幸好工頭厄蘇(Luis Urzúa)先生立即領導大家了解困境,團結相敬,不搶奪有限的飲食資源,平均分配每人四十八小時的飲食量:兩湯匙罐頭、一口牛奶、一塊餅乾、一小片桃子,如此堅持七十天,全員獲救。這或許也是「沙門」精神:耐苦、耐餓、耐勞,相敬互助共生,化地獄為人間的實例,值得我們借鑑。

(摘自《校長的博雅新視界》,法鼓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釋惠敏

1954年出生於台南,1975年台北醫學院藥學系畢業後,於1979年在西蓮淨苑剃度出家。1985年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結業後,1986年留學日本,獲得日本東京大學文學碩士(1989)與文學博士(1992)。現為法鼓文理學院校長、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榮譽教授、西蓮淨苑住持及中華電子佛典協會主任委員。

著作多種,包括:《蓮風小語》系列、《禪定與生活》、《心與大腦的相對論》、《當牛頓遇上佛陀》、《戒律與禪法》、《校長的午後牧歌》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