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特刊】福報

文/星雲大師 |2023.01.21
15542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文/星雲大師

「福報」是學佛的人所重視的問題,如我有多少福報?他有多少福報?大家彼此有多少福報?

其實,「福報」不是只有學佛修行的人才關心,我們在春節過年的時候,可以看到許多人家門口都喜歡張貼「五福臨門」的春聯,就是希望在新的一年,福、祿、壽、財、喜這五福能齊降門庭,閤家大小都能平安吉祥。

福報,就像我們在糧倉裡有儲蓄糧食、在銀行裡有一定的存款,因此在生活中,糧倉、銀行就會不斷供應我們所需的報酬、利息、本金。假如說銀行、糧倉沒有存款,沒有儲糧了,是負債、借貸的情況,銀行就會追討,就會要你繳回借貸,這就是福報不足,存款用光了。

積德行善 耕耘心田

你在人間做多少善事,就會有多少功德福報;你不做善事,沒有勤於耕種,再好的心地、良田,也不能生長五穀。《金剛經》說,多做多得,少做少得,它和福德性不同。福德性是你有無量的財寶,那是屬於心性上的,其數量無量無邊,不可計數;但在有相的福報裡,福德性派不上用場,福報是需要你付出實際的行動,在日常生活裡去累積功德善事,你付出有多少,收穫就有多少。

福報也不是要用來比較的,主要是要自我耕耘心田,自我勤奮,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世俗上說,修橋鋪路、布施助人都是累積福報的方法。《普門品》也說,如果你救助他人的三災七難,如是因如是果,當然你也能吉星高照,時時逢凶化吉。

什麼是福報?簡單的說就是善、美的回報。譬如:從小出生在幸福的家庭、長相端正、聰明靈巧、身體健康、心地善良、喜樂開朗;長大後求學順利、事業如意、婚姻美滿、善友眾多;中老年後子女孝順、名節清廉、知足常樂、長壽無病、能得善終等,這些就是所謂的福報。

惜福培福 善因善果

雖然大家喜歡求福報,可是每個人的福報卻不同,即便是同一個家庭裡的兄弟姐妹也都不會相同。這是為什麼呢?依佛教的立場來說,當然是脫離不了「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的因果關係。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這清楚說明了前世、今世、來世三世的福報厚薄是緊密相連的,就像串聯的鎖鏈,彼此牽引,相互影響。

過去世的善惡行為我們已無法挽回,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要為今生與來世的福報努力;不僅一個沒有福報的人當要如是,就是一個有福報的人,也要懂得惜福、培福。因為如果只知享福而不知惜福、培福,福報遲早會用盡;就如銀行存款只出不進,存款必定一天少於一天。又如一位學生,即使再聰明,如果不用功,最終也會落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下場。

當然,福報有福報的來處,福報不是偷來的,福報也不是搶來的,福報不是妄想就有,福報更不是怨恨就可以獲得;那麼,福報從哪裡來呢?

勤修布施 廣結善緣

其實,一個人的福報有多少,是可以由自己決定的。一念的善心,可以消除很多的罪業;一念的慈悲,能夠增加很多的功德。有的人因為「拾金不昧」而獲得福報;有的人因為「不貪不義之財」有了善緣;有的人因為「救苦救難」而消災免難;有的人因為布施明燈,而得以全家團圓。如「貧女阿照」,就是藉著施燈的因緣而遇到大富長者協助,所以能和父親團聚。

因此,平時看到人點頭微笑、親切問候,或是舉手之勞的服務,乃至見人有難熱心幫助等;能夠成就他人的善事,隨時多做好事,這些都是和人結緣的方法,如此自然會增加福報。因為法界一切眾生,都是相互依存成就,共存共榮的生命體,所以想要獲得福報,廣結善緣,勤修布施,必能為我們累積今生、來世無量的福報。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佛法真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