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提醒,年輕族群也別輕忽健檢,在代謝症候群發生早期,應積極面對,降低未來風險。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59歲吳先生,每年定期接受員工健檢,近十年來每次健檢都是相同結果,血壓、血糖、血脂都比標準值高一些,但還不到需要藥物治療程度。幾年下來,收到健檢報告後,他總是說「看到紅字,習慣就好。」直到上個月歷經一次劇烈胸痛送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並置放冠狀動脈支架手術之後,他很慶幸逃過死劫,也體認到積極管理三高紅字的重要性。
榮新診所副院長康宏銘表示,面對健檢報告,千萬不能因為每年檢查都是紅字就習以為常,特別是三高的異常,即使只是「些微超標」也要注意;肥胖、血脂異常、初期高血壓、糖尿病前期等應綜合評估,視為「慢性病」來看待,異常值一項一項累積,帶來的負面影響其實是「相乘」而非相加。
血脂、血壓、血糖等異常,被統稱為「代謝症候群」,研究顯示,罹患代謝症候群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而發生原因與生活習慣、飲食有密切關聯。
康宏銘說,在三高尚未達須服用藥物程度時,透過飲食、運動、避免菸酒、體重控制等,並配合個管計畫積極控制,可維持甚至降低數值,減少用藥的可能。
除了利用一般健檢提供的風險因子,預測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率,也有許多檢查包括動脈硬化指數、頸動脈超音波、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檢查、腦血管磁振造影等,適當運用這些檢查,有助直接看到血管的健康狀態,做出更積極完整的心血管及慢性疾病預防管理。
康宏銘提醒,近年健康管理意識上升,許多人都開始有「定期健康檢查」概念,但對於檢查數值,除非「明顯異常」,常常是「看過就放一邊」。其實,面對健檢報告,即使只是些微超標也要注意,經由醫師綜合評估,瞭解應對方案。年輕族群也別輕忽,在代謝症候群發生早期,應積極面對,降低未來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