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國際書展文學書區 出版技藝與記憶大揭密

曹麗蕙 |2023.01.31
1315觀看次
字級
印刻文學生活誌執行主編蔡俊傑(左起)、九歌出版社總編輯陳素芳、台文館館長林巾力、文化部長史哲、洪範書店社長葉步榮、文訊雜誌社長封德屏、文化部人文及出版司長陳瑩芳,共同為「文學書區」揭開序幕。圖/文化部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2023台北國際書展「文學書區」今(31)日盛大開幕,由國立台灣文學館主邀,與爾雅、洪範、九歌、文訊、印刻文學生活雜誌等5家出版社強強聯手,規畫包含台文館特展、各家出版社個展,以及多場豐富精彩的短講。

文化部長史哲致詞時表示,文字、閱讀、創作、出版,是所有文化最原始典型的樣態,創作與出版是互相的,就如策展之於藝術家,製作人之於導演,作家如果沒有透過出版編輯的過程,是無法形成主體的力量。

史哲強調,將加強力道「壯大台灣內容,重建文化自信」,只要台灣內容夠強,就不須擔心在這個島嶼上大家有不同的文化樣態,文化的不同也不會成為政治攻擊的武器。

國立台灣文學館長林巾力說,很開心能在春節過後、開工之始與大家在這裡「文學圍爐」,台文館與在台灣文學發展史上重要的各家出版社卯足全力,以流水席的方式端出文學的饗宴。出版聽起來是龐大的團隊,許多時候卻是一人分飾多角,本次展覽道出「做工的人」的辛苦,也透過短講訴說出版背後的故事。

九歌出版社總編輯陳素芳說,我只做一件事,也只會做一件事,那就是文學出版,我相信老實力可以讓我們向新時代邁進,繼續努力。文訊雜誌社長封德屏說,文訊40年來見證許多不求多、不求快,只求好的「長銷書」出版。因為有文學的緣故,所以有信仰的存在。

洪範書店社長葉步榮說,自己經歷過出版技術劇變的艱辛歲月,希望數位化能穩定下來,讓出版人不必從頭學習。印刻文學生活誌執行主編蔡俊傑說,印刻展位以半導體晶圓廢棄回收盒製成的壓克力板組成寬敞明亮的閱讀空間,象徵閱讀是給予自我回饋的舒適時光。

台文館館長林巾力(左)為文化部長史哲(右)導覽「文學出版的技藝/記憶」特展展區。圖/文化部提供

台文館推出「文學出版的技藝/記憶」特展,集結仍在文壇燃燒的文學職人與文學出版社,從創作、編輯企劃、排版印刷、流通發行、行銷推廣等面向,深入文學出版、文學雜誌的工作現場,呈現文學職人們的職/志業精神。「那名之為『書』的誕生過程」還原出版前,編輯們如何具備萬事;「承載文學的不同飛行航線」介紹出版後,書籍如何抵達人們心中;「文學職人圖鑑」則細數金鼎獎特別貢獻獎得主們的初心與堅持。

各家出版社均響應環保永續、淨零排放的趨勢。九歌以「湊陣」為題,主打吳明倫《湊陣》、《浪鳥集:泰戈爾《漂鳥集》台文版》、張嘉祥《夜官巡場》三部新書,打造傳統文化、現代社會、外國經典等多重文學面向「鬥陣」對話的奇想劇場。選用可重複利用的鐵製鷹架,並以紅色浪板製作圓形廣場天花板,充分展現生猛有力的台灣民俗氛圍。

洪範、爾雅、文訊、紀州庵聯合展位名為「因為文學的緣故」,優先以環保可回收的材質,如模造紙、組合櫃進行設計與施作。除了壯觀的作家照片手稿牆;也推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本西西」特展及《文訊.四十》展前展,邀請民眾透過手稿及手作小物感懷2022年辭世作家西西,同時回望文訊創立40年來的心血點滴。

印刻展位今年特別規畫原住民族作家專區,展示巴代、瓦歷斯.諾幹、夏曼.藍波安、胡德夫等作家的多部著作;另有印刻得獎作品專區,陳列今年甫榮獲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台灣文學金典獎的賴香吟《白色畫像》及歷年眾多得獎作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