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到固碳明星 中山大學團隊發現海木耳高效能

王淑芬 |2023.02.02
2781觀看次
字級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研究團隊測試,發現台灣海木耳固碳率每公頃每年可達30噸,固碳具有高效能。圖/中山大學提供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海藻固碳有助於抗氣候暖化,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測試發現台灣海木耳固碳率每公頃每年可達30噸,是台北大安森林公園的2倍;如藉由綠能降溫克服夏天水溫過高不利海藻生長的瓶頸,可成功全年於戶外大體積養殖海木耳。

中山大學這項成果獲國際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刊登,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院長洪慶章指出,技術若能實現大規模海上養殖,將是台灣推動淨零減碳重要策略之一。

藍碳包含海草、紅樹林與海藻等儲存在沿近海域中的碳。洪慶章說,台灣管轄的海洋疆域約有18萬平方公里,若大量養殖適合的海藻來固碳,潛力可期。

研究團隊測試原產於小琉球的紅藻、海木耳的捕碳效率,發現海木耳固碳率名列前茅,每公頃每年可達30噸,是大安森林的2倍以上,若添加營養鹽更可高達50噸。

海藻固碳有助於抗氣候暖化,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測試發現台灣海木耳固碳率每公頃每年可達30噸,是台北大安森林公園的2倍。圖為海洋示意圖。圖/Pexels

他說,海木耳像多數藻類,偏好25度以下低溫海水,台灣海域4月底至9月初海溫過高,不利海木耳發揮固碳功能,所以團隊透過太陽能綠電供應電能設置冷卻系統,經由冷氣傳導至冷凝棒,克服高水溫瓶頸,使海木耳在炎熱的夏天可持續生長並固碳。

團隊藉過濾系統抽取養殖廢水,再注入海藻養殖池作為添加營養鹽,緩解了水質優養化問題,也成功提升海木耳固碳率。

洪慶章表示,海藻經濟價值高,過去台灣水試所和漁民養殖海木耳和海洋龍鬚菜、海葡萄等大型海藻多作為食品、健康飲料等,大體積固碳研究甚少。團隊成功以數個6噸至17噸的大體積海水養植,每周可採集約50至80公斤的海木耳,不僅成為食物、產品原料,也具備顯著的固碳能力,可投入海洋減碳,力抗全球暖化。

洪慶章說,台灣年碳排2億9000萬噸,目前森林、海洋與溼地碳匯加總不足以達到碳中和,海木耳有顯著的固碳效果,值得推廣。

圖/中山大學提供

研究團隊去年底已在澎湖進行海上測試,今年將投入更多研究,要從台灣的500種海藻中找到更多固碳高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