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口罩不習慣恐生焦慮 專家建議漸進式調整

 |2023.02.09
1349觀看次
字級
室內戴口罩規定將再鬆綁,民眾過去3年緊戴口罩成自然,如今面對放寬可能產生焦慮,專家建議,突然改變一定會焦慮,應採漸進式調整心態,慢慢恢復正常生活。圖/unsplash

【本報台北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2月20日起,除醫療照護機構、公共運輸及特殊運具等指定場所仍強制戴口罩,其他採建議或自主決定。民眾過去3年緊戴口罩成自然,如今面對放寬可能產生焦慮,專家建議,突然改變一定會焦慮,應採漸進式調整心態,慢慢恢復正常生活。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葉啟斌表示,確實接到很多患者反映,戴口罩戴習慣了,不戴會覺得「怪怪的」,這又表現在三部分。葉啟斌說,首先是擔心容貌被別人看見,帶來某種程度的不安全感,且因為現在科技進步,臉部辨識等個資問題,讓民眾對於沒有戴口罩感到不安全。

他說,再來就是擔心感染的危險,縱然政府開放很多規定,但很多民眾養成戴口罩來防止感染的習慣;最後則是疫情期間,除刻意保持距離,戴口罩也會更放心與人接觸,若口罩規定放寬,可能會希望不要跟其他人靠太近。

葉啟斌指出,可採漸進式的方式去調適,視自己認為安不安全的心情,決定要不要戴口罩,讓自己慢慢放心,進而完全不戴,不要本來戴很緊、突然完全不戴,心態上可能會比較難適應。

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青少年科資深主治醫師臧汝芬表示,口罩已經戴3年戴習慣了,任何習慣要改掉,都會需要經過所謂的適應期,突然改變一定會焦慮,需要一定時間改變觀念。

臧汝芬指出,有些人說戴口罩就不用化妝很方便,也有人認為天氣冷戴口罩可以避免吸入冷空氣,甚至有人覺得這3年因為戴口罩都沒有生病,有很多好處,要讓這些人放心,理解現在已經解禁,共同恢復以前正常生活作息。

「人跟人之間的關係,一定不能有口罩。」臧汝芬強調,戴著口罩,別人的表情和意思,很容易誤解,這次口罩規定放寬後,要恢復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透過語言跟非語言如眼神、表情等互動,才能真正溝通。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20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