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智慧鳥
文/智慧鳥
人的骨骼是由細胞以及一些物質的混合物所組成。醫學家研究發現,人的骨骼非常堅硬,硬度與鋼鐵不相上下。由此來看,我們每個人都是「鋼鐵人」。但骨骼的重量卻很輕,所以我們走起路來才會如此輕鬆。
骨骼材料 紅黃骨髓
骨質可分為密質和鬆質。骨膜位在骨骼的表面。有的骨骼內部充滿骨髓。骨髓可分為紅骨髓與黃骨髓兩種,紅骨髓主要有造血和免疫功能。5歲以後,紅骨髓被脂肪取代成為黃骨髓,就沒有了造血能力;但在慢性失血過多或重度貧血時,黃骨髓還能轉化為紅骨髓,恢復造血功能。
骨骼內部 鋼架結構
鬆質骨分布於骨骼內部,呈海綿狀,由針狀或片狀的骨小樑相互交織排列而成,就相當於有了一個又一個的「鋼架結構」。
不過骨骼內部也有「破壞者」,骨骼內有一種細胞會不斷地吞噬掉周圍的組織,叫做「破骨細胞」。原來,骨骼在生長的過程中,會產生一些老舊的細胞,對骨骼是非常不利的。所以,破骨細胞吞噬的都是骨骼所淘汰的「廢棄品」。
骨骼還有個奇怪的現象,小寶寶剛出生的時候,全身的骨頭達300多塊,可是成人卻只有200多塊。那其他100多塊的骨頭跑哪裡去了?難道骨骼也會變「魔術」?
小寶寶在媽媽肚子裡7周的時候,骨骼就開始形成。那個時候的骨骼非常柔軟,就像是我們耳朵的軟骨。時間一周又一周的過去,小寶寶出生後,骨骼也開始變硬。一年又一年的過去,骨細胞漸漸發育為堅硬的骨骼,這個過程最終會在20歲左右結束。
7周形成 長大變硬
骨骼是怎樣施展「魔法」的?寶寶剛出生的時候,骨骼還沒有完全長成大人的樣子。比如,撫摸一下剛出生的嬰兒額頭上方,那裡是凹進去的沒有骨頭,但是這周圍有4塊骨頭。這4塊骨頭最終會閉合,並結合成一塊骨頭。正是因為這些骨骼慢慢地「融合」起來,所以長大後的數量就漸漸減少啦!
人體的骨骼雖然非常堅硬結實,然而也有一些不爭氣的部分,它們只要稍微受一點刺激,就會啪的一聲斷裂或者受傷。 這些「軟弱分子」就是肋骨。
肋骨像圍欄一樣,圍住並保護位於胸部的心臟和肺部等對生存有重要作用的內臟器官。肋骨左右各有12根,一共24根,但是每一根都很細所以不耐衝擊。
如胸廓前後受擠壓,間接暴力使肋骨向外過度彎曲,就可折斷。一般來說,兒童的肋骨富有彈性,較不容易折斷。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肋骨鈣質較多,脆性較大,老年人有可能會因為咳嗽或噴嚏的震動而造成肋骨骨折。
一般來說,第1~3肋骨比較短,而且有鎖骨、肩胛骨和肌肉的保護,不太容易發生骨折。第4~10肋骨比較長,其中第5~9肋骨是最容易發生骨折的地方,例如跌倒、車禍、撞擊等造成的胸部鈍傷。第11、12肋骨前端游離不固定,所以也不容易折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