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藍圖】預見未來與人生轉變 |2023.03.05 語音朗讀 613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人如果能多想想未來的自己,對身心健康、幸福感和財務穩定,或許會有超乎預期的影響。圖/123RF 文/本報綜合報導人如果能多想想未來的自己,對身心健康、幸福感和財務穩定,或許會有超乎預期的影響。你依現在的年齡,想像一下10年後自己的樣子:可能多了些白髮和皺紋,物質環境比現在豐富……但是,那個10年後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一樣嗎?答案可能是完全不同。從過去10年相關的研究顯示,人們對上述問題的答案有很大的差異,有些人對未來的自己有明確清晰的想法,和他們現在的自己非常接近。這些人通常對金錢比較有責任感,與其他人相處較好,他們會為自己未來過得更好而努力。但也有些人,想像不到未來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有何關聯,他們對自己的行為通常比較沒有責任感,覺得未來的自己是另一個人,和現在的自己沒有關係。因此,他們不太擔心不良行為對自己長期造成的影響。 如何看待未來的自己,可能會對你現在的行為造成某些影響。圖/123RF從哲學觀點思惟關於未來的自己,近代心理學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紀哲學家喬瑟夫‧巴特勒(Joseph Butler)的著作。巴特勒在1736年寫道:如果現在的自己和未來的自己是不同的人,那麼現在的自己對未來的自己將發生什麼事不會感到興趣,就像對任何其他人不在意一樣。這個理論後來被英國哲學家德里克‧帕菲特(Derek Parfit)引用,帕菲特的研究成果受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行銷、行為決策和心理學教授赫什菲爾德(Hal Hershfield)的注意。赫什菲爾德推論,對未來的自己缺少關聯感,或許能解釋某些人的非理性行為,例如不愛運動,或不願意為退休後的生活儲蓄。赫什菲爾德設計一項實驗,測量人們是否在乎未來的自己。他用兩個互相交疊的圓形,一個代表現在的自己,另一個代表未來的自己,兩個圓形交疊的程度不等,從幾乎完全交疊到幾乎完全分開,以此顯示現在的自己和10年後的自己之間的差異程度。然後他將受測者的答案和他們各自的財務計畫做比較,正如預期所料,認為與未來的自己聯繫緊密的受測者,在真實生活中的存款金額也更高。 對未來的自己缺少關聯感,或許可以解釋某些人的非理性行為。圖/123RF待自己始終如一赫什菲爾德之後又研究了生活中其他方面的現象,他發現一個人看待未來自己的關聯程度,能影響那個人的運動鍛鍊和整體健康情況。事實上,如果認為與未來的自己有密切相關,那麼就更願意好好照顧身體,確保未來的自己有更好的健康狀況。有其他研究顯示,和那些認為與未來自己沒有密切關係的人相比,對未來的自己關心程度高的人,會有更高的道德標準,例如,為非作歹的可能性較低。赫什菲爾德指出,如果人們和未來的自己連結密切,那麼就更能夠認清現在所做的決定,對未來的自己有什麼樣的影響和後果,如此一來,也就會避免做出那些對未來有負面影響的行為。事實上,將現在的自己視為等同於未來自己的認知,有助於個人長期整體的幸福感。而一個人對未來自己的關聯程度,可以用來預測10年後他們對生活的滿意程度。更重要的是,赫什菲爾德所作的調查,能夠在研究結束明確地顯示,對自己生活滿意度高的人,是因為自己的積極正向行為,例如儲蓄和運動,更因此而擁有日後健康幸福的人生。 寫一封信給20年後的自己,描述你對未來數十年的計畫,可能會導致正面的行為改變。圖/123RF面對未來與永續計畫根據近年來的一些研究發現,神經科學家從觀察行為現象背後大腦的運作過程,更加了解人們為什麼難以將未來的自己視為等同於現在的自己。現在呈現偏離美國新罕布夏州(New Hampshire)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助理教授梅根‧梅爾(Meghan Meyer)的一項研究,是從不同的時間點詢問受測者對於與未來自己的關聯程度。他讓受測者用兩個互相交疊的圓形,評估現在的自己和未來的自己的相似程度,並且受測者同時想像3個月、6個月、9個月和1年之後的自己。梅爾發現,受測者對未來自己的想法很快就和現在的自己偏離,在3個月的時間點就已經出現很大的偏離。而這種偏離情況到達一定程度就不再偏離,以至於9個月和1年時間的差別不大。相同情況也反映在核磁共振掃描的結果上面,後者提供了一些有趣的證據,在神經層面,我們確實開始將未來的自己,看成是另一個不同的人。 想像10年後自己的樣子,你可能多了些白髮和皺紋,那還是一樣的自己嗎?圖/123RF想像回到未來「強化未來的自己等同於現在的自己」,在這個實驗系列中,受測者進入一個虛擬實境的環境中,和一個模擬自己70歲模樣的化身見面。如同預期的一樣,受測者表示感覺和未來的自己關係更加緊密,在後續的人生決策中,受測者表現出更有財務責任感,例如,能為日後準備一筆錢養老。也可以考慮進行一個簡單的想像練習,寫一封信給20年後的自己,描述對現在的你最重要的是什麼,以及現在的你對未來數十年的計畫。就像與年老的化身見面一樣,這個練習也能激勵人們增強對未來的自己的聯繫程度,如此也能做出一些正面的行為改變。從這些研究發現,這麼做,將增加人們每星期運動鍛鍊的時間,表示他們已經開始認真對待自己長期的健康狀況。如果你也願意嘗試,建議可以想像20年後的自己,回復一封信給現在的自己,積極地為自己建立永續的未來。 前一篇文章 【安心健腦】正念冥想助益身心 下一篇文章 【美食文化】全球餃子大薈萃 熱門新聞 01第4波新冠疫情來襲 如何應變一次看2023.05.2302玉山盃/林盛恩旅外倒數中 簽約金上看百萬美元2023.05.2603中醫五行飲食觀 人體、自然展現天人合一2023.05.2204阿嬤不曾見過山海 孫陪玩63國家公園2023.05.2305社論--海權與陸權2023.05.2206社論--維持現狀與和睦交流2023.05.2307社論--交通地獄與嚴刑峻罰2023.05.2408全球10大永續旅遊目的地 台南入選2023.05.250912 隻浪浪 重現時尚奧斯卡2023.05.2410中職/蘇智傑棒打鄭浩均 獅迎4連勝 2023.05.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際交流】擺脫孤獨 身心更健康【顯化願望】正念吸引力法則【生命科學】人是否有前世今生【成功在我】意志力科學原理【自我歸納】解析人類性格特徵